谢心红 汪远炎 陆龙和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要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按照这个要求,作为工业主管部门,就是要积极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发展。笔者对此作了一些调查研究,现将湖北省竹山县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工业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概述如下:
一、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概念及其意义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新模式。生态工业是近十年来才提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不破坏基本生态进程的前提下,促进工业在长时间内给社会和经济利益做出贡献的工业化模式”。换言之,就是把若干工业生产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循环流动生产过程,即一种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在这个经济发展模式中,它明显地区别于“资源——产品——废物”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传统生产过程,没有了废物的概念,使每一个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都能变成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所有的物质都得到了循环往复的利用。这种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战略任务。我县人均资源占有量水平较低,但工业生产消耗了我县约1/4的水资源、3/4的能源和电力。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为35%和50%,分别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20个百分点;废旧家电与电子产品、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处置利用刚刚起步;工业生产废水、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分别占全县排放总量的59%、97%和95%。工业经济粗放型、难循环的增长方式已成为我县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因此,迫切要求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竹山生态工业建设并不只是立足于单一的工业企业或产业的发展,而是建立在多个企业或产业的相互关联互动发展基础上的。因而,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如果能在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工业建设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及产业结构构成,通过有目的的规划,进行多个企业或产业间的链接和组合,建立起相互关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生态工业体系,无疑对该区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是摒弃了传统工业发展中把经济与环保分离,使两者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的弊端。它把不同阶段产生的废物利用在不同阶段的生产过程中,使污染在生产过程中即被消除掉,真正是发展经济与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两者的双赢。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工业建设是区域经济实现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竹山县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工业建设的现状及其重点
竹山县的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发展还处在启蒙阶段。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对许多企业和管理者来说,还不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及其相关的理论。从政府引导方面讲,生态工业体系的建立也没有成为管理者指导工业发展的基本理念。某些地方和企业经济发展即使形成了生态工业体系的雏形,但并非主观意识或有目的地实施引导使然。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竹山县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现有的工业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虽然也能找到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排放和生态损耗强度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有效保护、改善环境为内容的典型实例,但就整个工业生产过程而言,仍然是一种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资源——产品——废物”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传统工业生产方式。这种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是以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益为基本特征的发展模式,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与我国加入WTO,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新形势极不适应,已经明显地制约着我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的背景下,竹山县已进入了“大开放、大开发、大投入、大发展”的崭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县委、县政府在积极探索、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向全县人民发出了“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的号召。这在竹山历史上还是首次把生态问题纳入高度关注视线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这既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廓清了思路,也为全县发展循环经济,走以“生态工业”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一)、加快竹山县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一主三化”战略,加快生态水电大县建设,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加快结构调整,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努力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坚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与生态水电大县建设相结合,提高资源的总体利用水平,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坚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与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走集约化、循环型工业发展道路;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完善法制建设与政策措施,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力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3、主要目标。通过3年努力(2006—2008年),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重要特征的循环型工业取得明显成效,能源、水资源、重要原材料和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有新提高,工业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更趋合理。以当年价计算,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由1.345吨标煤(当量值)下降到1.14吨标煤,下降15%;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城镇)由108立方米下降到95立方米,下降12%;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50%左右提高到65%左右,重点行业提高到7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87%提高到90%;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废水排放量分别下降20%。
(二)、加快竹山县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1、资源消耗减量化。资源消耗减量化是当前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重点推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加强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实施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节约用电,重点推动高耗电行业、主要用电企业节电技术改造,推广电动机变频、电能质量改善和余热、余压发电等技术,提高用电效率。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节水工作,对重点用水企业实施定额管理,推动高耗水、高废水排放企业节约用水,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中水回用和“零排放”等节水技术与产品,建设节水型企业。加强工业用地管理,推动工业企业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提高企业用地产出效率。加快新型墙体材料发展。推动绿色制造,严格设计规范,促使企业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提高原材料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
2、资源利用循环化。以提高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和废物)综合回收利用率为目标,提高电力、医药、化工、制造、建材、矿产等废弃物产生量大的重点行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抓好一批综合回收利用企业,促进可再生资源和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资源循环利用产品与技术,促进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新兴行业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重点抓好废旧家用电器、废旧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废铅酸蓄电池、废旧农膜和包装物等废弃资源回收利用。
3、区域工业生态与企业生产清洁化。在区域、园区(块状经济)和企业三个层面开展工业循环经济工作。各地要根据本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特点,构建、整合区域、园区(块状经济)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合理延长工业产业链;以生态化改造为目标,建设共有技术平台和基础设施,发展生态工业,实现区内资源消耗减量化和循环化。企业要按照生态大县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目标要求,以实施清洁生产为主要途径,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以本行业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为标准,大力开展节约降耗活动,促进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
三、竹山县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的主要措施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的要求,以转变增长方式为突破口,彻底改变目前“两高一重”(高能耗、高物耗、重污染)的状况,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工业规模快速扩张,质量效益全面提高的目标。因此,要真正用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全面打造生态工业大县,积极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抓好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逐步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重污染的项目、工艺流程和落后产品。具体讲,要着力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科学制订发展规划,推进生态工业大县建设步伐。1、做大扶强生态产业。一是大力发展水电能源,全面完成堵河干支流水能梯级开发,建成装机50万千瓦的潘口电站、18万千瓦的龙背湾电站和8万千瓦的小漩电站,全县大、中、小型水电站达到50座,总装机达90万千瓦,年发电量25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税收1.2亿元以上。同时配套建好电网输送系统,真正把水电能源产业建成县域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二是大力开发绿色食品,依托“中国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