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龙和 杨建成
“咱种了两亩黄姜,长了三年时间,现在挖出来,一亩姜只卖了300多元,连种子钱都不够,你说亏不亏?”这是湖北省竹山县田家坝镇腰店村二组一位黄姜种植户日前对笔者吐露的心声。在农村调研,笔者接触到了大量像这位种植户同样遭遇的黄姜种植户。
看来,被誉为“药用黄金”的黄姜,在短短五六年时间里,已从巅峰跌入低谷。盲目扩大种植,不仅没有实现当初预想的使农民增效、财政增收的目的,而且蜂拥而上的黄姜加工企业,对环境造成了大量污染。从来去匆匆的黄姜产业,不难反映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按说,七八月份是黄姜加工的旺季,但日前笔者在湖北省竹山县部分乡镇调研时发现,15家黄姜加工企业已经停产或半停产;有的生长了两三年、应该采挖的黄姜,由于市场价格低迷,依然生长在有限的耕地上。在走访中笔者了解到,黄姜价格一路下跌,从昔日的每公斤2.6元—3元跌至现在的0.2元—0.4元,每吨皂素的价格也由最高时的40-50多万元跌到现在的15-16多万元。可见,黄姜产业已今非昔比,成了“昨日黄花”。
盲目种植赔了本
我县发展黄姜起步较早,从1998年就开始引进试种,仅两年间,全县种植面积就达到3000多亩。到1999年底,试种的黄姜陆续采收,亩产1500公斤以上,卖种子每公斤2.6元到3元,成品黄姜收购价也达到1元左右,农户靠种植黄姜亩收入3000多元,甚至出现了万元田,这使人们对黄姜倍加“关爱”。当时, 由于黄姜价格十分看好,2001年以后种植黄姜的农户蜂拥而起,黄姜种子十分热销,种子价格被炒到每公斤3.4元到3.6元。就这,种子一运到,就被农户一抢而空。竹山县境内的文丰、宝丰、溢水、潘口、楼台、双台、田家和城关等乡镇的农户纷纷抢种。到2003年时,仅文丰、宝丰、田家、潘口四个乡镇的种植面积就迅速扩大到7万多亩,全县种植面积达到14.5万亩。受市场的影响,城关等几家皂素厂为抢购原料,纷纷给种植户口头承诺,两年后以优价将所产黄姜全部收购。
在黄姜市场高价格的诱惑下,出现了一些机关单位、乡村组集体和农户种植黄姜热。某镇给各村也下达种植指标,村干部为了完成任务,将村上20亩土地无偿划拨给两名包村的镇干部种植。他们先后投入近万元,到去年,刚好赶上黄姜大跌价。当时企业的口头承诺,自然都不算数了。虽然也有企业上门收购,但每公斤仅有0.32元。就这价,有时还不给现钱,打白条。辛苦两三年下来,每亩收入不足300元。原本想在20亩土地上打个“翻身仗”,反到落了个“鸡飞蛋打”。某些县直单位干部职工也走出机关创收,把黄姜种植作为创收的一个项目,在乡下租用土地,下种后由请工管理。当时想三年后获利。结果,干部们平时除草、施肥均雇人进行,投入人力物力不少,可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位种植户给笔者算了一笔账,种黄姜每亩下种300公斤左右,亩产2000多公斤。不包括租地的费用,种1亩黄姜,光种子和化肥的投入就要1000多元。两年采挖,每公斤黄姜至少卖1.4元才能不亏本。
据业内人士说,前几年,由于野生黄姜被采挖枯竭,导致皂素因原料缺乏价格不断攀升。黄姜随之进入炒种阶段,每公斤最高卖价3.6元。2000年前后,靠卖种子,部分种植户亩纯收入万元以上并非神话。在发展高峰时,全十堰市黄姜种植面积接近60万亩。
据了解,我国年需皂素约3000吨,其中出口约1000吨。按亩产黄姜3000公斤计算,1万亩黄姜即可生产皂素100吨,年需黄姜基地30万亩就行了。考虑到黄姜生产周期为两至三年,最多可种植六七十万亩。但目前仅湖北省和陕西、河南三省就种植了200多万亩,导致黄姜原料严重过剩。因此从2004年初开始,黄姜价格急转直下。
加工滞后卡链条
农民种植黄姜、兴办黄姜加工企业的目的,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做大黄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但事与愿违。
在黄姜生产中,有些县市将黄姜确定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可前几年少数黄姜种植户炒种暴利了一把以后,紧接着是大量的种植户血本无归,黄姜种植面积迅速“缩水”。以竹山县为例,今年已缩减到6万亩。可见,黄姜种植处于无序状态。
据业内人士说,黄姜除含皂素外,还含有45-50%的淀粉,可用来生产酒精、葡萄糖;含有40-45%的纤维素;皂素废液中还可提取农用核酸。但是,目前全十堰市除竹山县溢水鑫源公司一家企业成功实施了深加工技术外,其他近60多家皂素生产企业,由于规模小,档次低,基本上只能提取水解物和皂素,剩下的部分就全部随污水排放了。而每生产1吨皂素,大约需要8—10吨黄姜水解物、3吨盐酸以及一些高标号汽油。要达标排放,每吨污水的处理费用最少2元以上。每生产1吨皂素,仅污水处理费一项,就在万元左右。就目前黄姜和皂素的市场价格而言,每吨皂素盈利仅有万余元。企业能否达标排放,可想而知。这些加工企业,不仅污染了环境,也对资源造成巨大浪费。看来,企业设备落后,难以对产业发展起到带动作用,也就使得产业的链条在加工的环节上卡壳。黄姜生产的大起大落,使企业无力投资,更新设备,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形成恶性循环,制约黄姜产业的发展。
信息闭塞服务差
在采访中,一位最早从事黄姜生产的技术人员对笔者讲,当时黄姜被炒热后,人们不管黄姜种子的质量,只要能抢到手就下种。有的农民甚至将地里的庄稼毁掉,用来种植黄姜。有的地方没有配套成熟的技术,却出现了一哄而上的种植局面。一些人认为,黄姜不易得病,只要种进地里,施点肥除除草,两三年后就坐收“渔利”。临时凑起来的技术部门,仅局限于听别人讲黄姜的产销形势,或从网上了解一些种植信息,而没有将这一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传达到群众中去。致使市场发生细微变化时,群众难以掌握信息,有的人仍然盲目种植,导致种植面积失控。其结果,使群众受了损失。其次, 由于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群众种植黄姜都是仿效别人,想哪一年挖就哪年挖。一些种植户由于急功近利,刚满两年就挖掉,结果须根太多,亩产不高,收入减少。
冷静应对有市场
针对黄姜生产遇到的问题,业内人士分析说,黄姜生产已跌入低谷,群众已开始冷静看市场。这个产业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种植户现在赔本了,不种了,等两到三年后,到2007年至2008年,黄姜原料又将面临紧缺的局面。同时,由于陕西、河南等省黄姜面积较大,现在价格下跌后,大部分地区的种植户不会在较少的耕地上等待市场,会逐步退出。我市山区县由于土地面积较大,坚持几年,市场会逐步过渡到平稳阶段,走出饱和的尴尬境地。在此基础上,希望各级能从黄姜种植上吸取前几年生猪和肚倍市场遭遇的教训,积极帮助农民应对市场,让农民真正从土地上获得收入,迈向富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