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共中央主办的《求是》杂志2005年第14期刊发了县委书记書記同志题为《造就大批的新型农民》的文章。文章总结了我县实施“六大工程”、深化“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推进“绿色小康村”建设、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经验。这是我县首次在《求是》杂志刊发文章。该文的刊发,表明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已经引起高层媒体的关注和肯定,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进一步推进农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决心和信心。现将该文予以转载,供各乡镇、各部门学习。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边陲,与陕渝山水相连,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全国592个重点贫困县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立足发展实际,提出并实施“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96年,竹山县被确定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示范点”,其实践经验也被推介到全国。
10多年来,为使“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体现时代性,贴近绿色小康建设实践,贴近群众关注焦点,我们先后两次对“十星级文明农户”的创建内容和标准进行调整和修订,突出致富星,努力形成“一星带九星”的格局。调整后的“十星”为:致富星、生态星、信用星、道德星、科技星、法纪星、计生星、文教星、团结星、健康星。2002年下半年以来,针对农村变化了的形势,我们将扶贫、信用、生态、文化、平安、健康“六大工程”作为载体和手段,巩固和深化“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一批“绿色小康村”脱颖而出。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试点示范,以点促面。2002年底以来,我们选择了5个乡镇的20个村作为新一轮“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试点村,各有侧重地推进“六大工程”建设,通过“点”的示范辐射,推动整个农村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科学规划,项目支撑。我们科学制定深化“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的规划,明确提出年度创建目标。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细化“六大工程”建设项目,逐项抓好落实,使创建活动取得实效。交通不便、经济贫困的宝丰镇喻家塔村被列为创建村后,抓住扶贫重点村建设的机遇,依靠群众,艰苦实干,一年多便完成了4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24公里环村入院公路建设、5000米渠道硬化和拦河坝建设、200户生态家园项目建设,并建成了800亩生态有机茶基地和甲级村级卫生室及村文化活动室。
整合资源,合力推进。我们大胆创新,改变传统组织领导方式,在强化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对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统筹协调职能的同时,明确县扶贫办、信用联社、能源办、林业局、文体局、综治办、卫生局等单位为“六大工程”的牵头单位,分别负责相应工程建设的指导和扶持工作,并让创建村的两委会具体负责组织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在全县形成了由县委和县政府统一领导、主管部门组织协调、责任单位牵头推进、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建机制。在具体实践中,我们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将各项支农扶贫资金捆绑起来,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出相结合,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六大工程”,合力推进“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
评星授星,立体创建。我们采取以评促创,引导和组织群众通过自评、互评、干部评等程序,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创评工作。对已评为“十星级文明农户”的,优先给予“三改一建”等项目扶持,优先评选为信用户,并按信用等级高低确定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支持其加快发展,使农民在参与“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中得到实惠。我们还把评星与农村致富能手的培养工作结合起来,在全县4100户农村致富能手中评选出2250户“十星级文明农户”示范户,在此基础上每年评选一次全县“十大文明致富之星”,引导农民不仅要致富而且要守法致富,不仅要带头致富而且要共同致富。
多年来,我们坚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放在提高农民素质上,坚持在“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中让农民得实惠,在文明创建活动中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不仅实现了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增强了他们的文化、民主、法制、道德、身体等素质,而且提高了农民群众的致富本领,激发了农民的创建热情,在全县形成了创建合力。目前,以“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为主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竹山县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