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十一五”期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县人才发展面临人才分布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整体素质不高、使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等多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就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谈点粗浅的看法。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针对人才行业结构不合理现状,积极稳妥地推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机制,开展人才咨询、人事代理服务,彻底消除事业单位人才跨区域、跨行业流动障碍;针对全县人才地域分布不合理的状况和产业化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建立来去自由、短期应聘、项目招标、培训讲学制度,营造人才施才环境。继续鼓励技术人才领办项目、承包企业,引导他们投身产业调整一线;结合各类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现状,深化“县校共建”活动效果,有计划的组织应往届高中毕业生或在职技术人才进入高校定向培训学习,补充急需专业人才空白。
2、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改进和加强人才教育培训工作,探索科学的人才培训模式,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党政人才参加现代公共管理知识培训,提升党政人才的整体素质;引导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参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培训,培养一批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认真落实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城镇技能人才和农村乡土人才培训,促进各类人才更新知识,转变观念,提高能力。加强人才实践锻炼,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定期选送优秀中青年人才到省市直机关、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型企业挂职,选派行政、企事业单位的青年人才到基层锻炼,促使他们积累经验,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尽快成长。大力倡导终身学习观念,建立健全政府引导、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愿的人才能力建设机制,鼓励各类人才参加继续教育和各级各类职业资格、执业资质考试,为各类人才提供开放有效的自学平台,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3、进一步创新机制,放活用好各类人才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主导的评价指标体系和人才评价方法。完善人才竞争择优机制,坚持“凡进必考”制度,按照德才兼备和群众公认的标准,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优化党政人才结构;坚持市场配置和依法管理相结合,推进企业管理人才的市场化和职业化;按照政事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的要求,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待遇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绩效挂钩分配方式,支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行年薪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产权激励,鼓励科技人员以知识、专利、技术入股投资或自主创办、领办企业。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和使用人才,充分利用好县内外两种人才资源,广揽人才。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经济技术合作,引进关键设备、关键工艺和关键技术,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才,解决技术难题。
4、大力开发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资源,服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实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示范乡镇”建设和县、乡、村实用技术人才工程,,以培植农村致富带头人为载体,加快推进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推进改革创新、强化领导责任、完善联动机制、落实优惠政策、加强跟踪服务措施、完善分类管理办法,培养一批致富能手、种养大户、营销大户,促使“产—供—销”产业链条的形成和发展。
5、加强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努力提升我县人才工作水平
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提高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创新党管人才的方式方法,积极推动社会听证和专家咨询制度,完善决策规划和程序,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作用。探索建立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人才目标量化考评体系,不断增强人才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及时为各类人才解除后顾之忧。提高工作效率,加强配合力度,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探索建立人才工作效果与党政领导干部政绩挂钩的人才管理服务体制。认真落实领导联系人才制度,探索联系人才的方法与途径,加强与不同人才的沟通。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表彰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激发各类人才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喻淑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