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竹路建设的调研报告
政协竹山县委员会
竹房三县(竹山、竹溪、房县)一区(张湾)百万人民长期期盼的十竹路,经竹山县委、县政府多年向省、市运筹争取,被纳入湖北省“十二五”期间新增省道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十竹路自2010年开工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经市交通公路部门统筹协调两县一区,现已部分完成路基开挖工程,整个线路走向基本确定。为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加快施工进度,统一质量标准,整合政策资源,注重统筹协调,按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安排,县政协争取市政协于10月23日至25日组织了专题调研。
一、十竹路建设的重要性
经市政协组织两县一区政协主席、分管县(区)长、部分市政协委员视察后,大家普遍认为:十竹路不仅是“十二五”十堰新增的省道,同时是一条典型的生态文化旅游路。该项目建设将对十堰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极大推动作用,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线。十竹路沿堵河一线顺海拔高程250米修建,百里十竹百里山水,公路沿线一步一景,山之雄奇,林之茂盛,水之秀丽,形似桂林。路通人游,旅客水陆兼程,畅游林间、山水同赏、水绕山行、路沿河走独特的湖光景色,青山碧水、茂林修竹秀丽的自然风光在十堰独一无二。十竹路从十堰张湾区进入西沟乡,沿线植被茂密,绿荫似海,红瓦白墙的农庄掩映其中,生态文化旅游路穿行林间,城区市民可以告别繁华、喧嚣的市区来到西沟景点,回归自然的怀抱,享受憩静惬意的田园生活。顺十竹路到房县大木厂镇战鼓河,这是历史的古战场。在平地丘陵间异山突起,形如战鼓,周围若干山脊像奔腾的战马,越过山川田野、越过森林小溪,奔向远方的战场。逆流而上来到姚坪乡,一湾河水,恰似上弦的弯月,将姚坪乡山山水水倒映在水面,一山突出,伸入河湾,被人们形象喻为“鳄鱼岛”。进入竹山,只见两山对峙,藤蔓相连,百鸟争鸣,脚下有百尺潭水,岸边壁立千韧,仰视方可见日,文人路过唏嘘,名士路过赞叹,这是竹山著名的景点——对峙河和赞叹岩。告别峡谷,忽见一山间盆地,豁然开朗,透过清晨的薄雾,隐约可见宽阔平静水面上渔夫撒网捕捞,丘陵田野农夫繁忙耕作,晨练出行的男女结伴而行,及远眺高楼林立,清清河水绕城而过,似梦境般海市蜃楼,又仿佛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种独具特色的山水旅游资源却因山高路险、道路崎岖阻断了人们向往的山水田园圣地。沿线景点,美不胜数,在此略点一二,建议市委、市政府在推动十竹路建设中,植于生态文化元素,按生态文化旅游路标准规划建设,再造一个类似武当山·太极湖景区,为十堰市委、市政府实施“一核多支点”战略,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真正形成武当山、汽车城、十竹路、武陵峡(桃花源)、大九湖、神农架大循环的旅游线。
共享共融、城乡通开的活力线。十堰市在构建两小时交通经济圈的战略目标中,北部三县已经实现2小时直达十堰城区,而房县、竹山、竹溪南部三县近150万人因山高路远赴城区需要3-4小时以上。南三县交通瓶颈的制约,拖住了十堰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使城区的繁荣与南三县集库区、老区、山区于一体的贫困二元经济结构难以打破。建设十竹路,可使南三县到十堰分别甩掉鲍双线的界山、209国道的柳树垭两座大山;沿堵河修建十竹路,可使竹山、竹溪经鲍峡到十堰城区的距离缩短45公里,经房县到十堰的距离缩短70公里,实现雨雪无障碍通行;可接纳竹溪、竹山到十堰90%的车辆,日交通量3000辆以上,年可节约燃油350万升,直接节约费用3000多万元,年可降低货物运输成本5000多万元,降低行车时间、减少车辆损耗、延长车辆寿命、提高安全系数。十竹路建成后,能完善区域交通干线,消除通往西北、西南的交通梗阻,真正形成“五县一市”两小时经济通道,增添南三县的经济活力,与北三县实现经济上的互融,与城乡资源实现共享,与人流、物流、信息流实现通开,拉动生态文化旅游,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十竹路的建设,不仅是人民群众的交通便捷路,更是十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线。
惠及民生的百万人民幸福线。十竹路的建设牵动着沿途百万人民的心,所经之地,是集黄龙库区与丹江口南水北调库区于一身的水源区,也是库区移民的聚集区,更是两县一区边远乡镇贫困人口集中区。水库建成后,水被调走了、田被淹没了、路被隔断了,人却留下了,沿途县(区)、库周老百姓对水库淹没后的交通不便、生产设施复建、生产资料再造等一直殷切期盼上级党委政府及时解决。十竹路建设不仅可以满足库区移民的殷切期盼,同时还可以更大程度上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再造。南三县几千年以来,群众出行须翻越数座大山,长途跋涉,才能到达城区。一遇自然灾害,近百万群众与十堰城区交通运输联系极易中断。人民群众企盼能够修建一条又平又宽又近的路,能与市委、市政府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十竹路的建设,可以把十竹路修建带来的产业延伸更好地惠及沿线人民群众,使贫困地区拉近与小康社会的距离,使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福祉。修建十竹路是十堰市委、市政府惠及沿线百万人民群众的德政之举,更是沿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
“一核多支点”的小康社会产业线。 “一核多支点”是十堰市委、市政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审时度势,提出的战略构想。修建十竹路正是顺应这一大势,可以大大改善房县、竹山、竹溪、张湾投资环境,优化三县一区产业结构体系,更好地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加快流通,降低成本,使十堰半数以上县市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建设十竹路,可依托湖光山色的山水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使其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节点,旅游业拉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改善库区人民的就业和淹地失业状况;可依托独具特色库区小气候、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林特、养殖等农业特色产业,生产绿色放心产品,把特色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可依托丰富的生物医药资源,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使竹山林化产品,房县中药制造,竹山、竹溪的黄姜系列产品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条,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可依托十堰城区机械制造业,沿十竹路多点布局,使南三县机械制造运输更便捷,信息更畅通,人才更密集,交往更密切,效益大提升;可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矿业,把富矿资源培植成支柱产业,放大经济效益,真正把十竹路建成小康社会的产业线。
战时战备、重灾抢险的生命线。竹房三县不论是战时还是灾时,出行都要翻越数座大山,一遇重灾交通很快中断,十竹路沿河而行,里程较短,线路平坦,向外延伸,不仅可以缩短运程,同时还兼具水陆并行,水路中断陆路运行,陆路中断水路运行,具有水陆运输的双重功能。早在三国时期,孟达镇守上庸,从水路直达襄阳与荆州关羽之师汇合,形成三国犄角之势。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军第五战区司令部设在鄂西北,张治中将军子弟学校设在竹山县城以南两河口。日本占领中原后,从西南后方沿堵河源源不断将物质运往前线。作为穿入中原的古盐道,这里自古为战略要地,是军民重要后勤保障线。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把十堰作为战略后方,建立了第二汽车制造厂,不仅进行了备战,而且繁荣了地方经济。改革开放后,十堰作为国家战略纵深,是中原到西北、西南大通道。南三县群山环绕,作为十堰的战略纵深,十竹路是十堰南部唯一与外界连接便捷道,一旦有战事,可以运用两山之间隐蔽的交通道路,出可运兵,进可藏物。南三县地处地质上著名的青峰断裂带,是地震多发区,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区。十竹路是备战、抢险的生命线。
二、十竹路工程进展及主要问题
(一)工程规模及进展
工程规模:根据国家交通运输部2013年6月20日发布《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文件,十竹路按时速40公里/小时山岭重丘二级公路标准进行设计,路基宽为8.5米,桥涵与路基同宽,概算总投资8.8亿元。全长96.66公里,其中张湾区段31公里,房县段43.6公里,竹山段22.06公里。工程量扩修占70%,改线新修占30%,具体工程量为:路基土石方178万立方米;排水工程8.98万立方米;挡墙28.8万立方米;沥青砼路面873.66万平方米;新建涵洞103道;新建隧道4座2305延米(张湾区岳竹关隧道1200延米、房县石垭子隧道190延米和土地岭隧道350延米、竹山青龙寨隧道430延米);新建大桥18座3421延米(张湾段桥梁1座157延米、房县段11座2368延米,竹山段6座896延米),中桥24座1442延米,小桥10座352延米。
工程进展:张湾区境内31公里,堰西至杨家沟口8.7公里路基工程全部完工,并已铺半幅路面稳定砂;杨家沟口至白石村全长15公里已完成招标,未开工;白石村至岳竹村3公里路基工程已经完成;岳竹关1.2公里隧道已由市公路局接管,目前正准备开工。房县境内43.6公里,其中大木厂镇高船村至战鼓河码头16公里路基工程已开工,并按二级公路标准完成路基8公里;战鼓河码头至姚坪乡化口村27.6公里(原建库区移民路时按照三级路标准进行了扩改),需要按二级公路标准重新设计,目前还处于设计阶段;桥梁、隧道均未动工。竹山县境内22.06公里,文峰乡路段(化口至土塘)路基工程已完工;城关镇路段(竹山大桥至土塘)路基正在施工;五桥一隧工程已完成招投标,除化口大桥未动工外,其他四桥一隧已完成工程总量的一半以上。
(二)主要问题
1.组织领导尚待强化。十竹路工程是一项跨行政区域(竹山、房县、张湾),跨财政预算体制、跨政策时空的特殊工程,先后由省移民部门、省交通部门投资建设,投资主体、设计标准不同,导致了目前十竹路工程规划设计、质量标准、施工进度、政策利用空间等不相一致,急需市委市政府及时成立工作机构,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组织领导。
2.规划标准尚待统一。十竹路建成后将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上的交通要道。从目前情况看,缺乏统一规划和质量标准,建设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地域性。公路沿线的生态绿化、景点打造、村庄建设风格、旅游配套设施、公共服务项目、特色产业布局还没与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必将影响到十竹路工程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的综合释放。
3.政策资源尚需整合。2013年省交通厅下达正式建设计划,全线含桥梁、隧道按每公里390万元标准实行定额补助,可补助资金4.0亿元,而实际概算总投资需要8.8亿元,资金缺口达4.8亿元,差额部分由地方政府配套,地方财力有限,配套资金筹措困难,需要整合各种政策资源,弥补资金缺口。
4.建设难题尚待破解。目前十竹路建设两县一区没有统一的施工进度安排,没有统一的土地征用、拆迁补偿标准,没有统一的缺口资金解决渠道,直接影响了施工进度,这些难题亟待破解。
三、意见建议
建议县委县政府提请市委市政府重点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一)强化组织领导,注重统筹协调。建议市政府及时成立“十堰市十竹路工程建设指挥部(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把十竹路工程纳入全市重点项目之一,明确分管领导,组建工作专班,保障十竹路工程规划设计、质量监管、施工调度、资金筹措等工作责任主体安排部署到位、沟通协调到位、督办检查到位、工作目标落实到位,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使十竹路成为“精品工程”、“放心工程”和“群众满意工程”,尽快实现十竹路与周边地区相连接,让“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交通需求早日实现,为十堰市新一轮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优化规划设计,统一质量标准。建议市交通公路主管部门组织实力较强的规划设计单位深入十竹路全境,进一步优化工程规划设计实施方案,坚决杜绝因投入不足、困难较多而采取“随弯就势、沿着老路滚、就地提标准”等传统落后的修路模式,坚持做到遇山打隧道、临沟(河)架桥梁,逢湾取直线,坚决按照省政府批复的二级路标准建成运行。在坚持实施二级路规划标准的基础上,依据十竹路沿线资源秉赋,按照生态、文化、旅游的理念,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出十竹路沿线生态保护、景点打造、村庄建设、旅游配套设施、特色产业布局以及加油站、候车亭等公共服务设施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路总体规划,真正做到规划一步到位,项目分步实施。
(三)加强部门配合,多方筹措资金。建设十竹路,资金有缺口,建议市政府统筹协调市直相关部门积极用足用活政策资源,大力争取项目资金,倾力支持十竹路建设。一是交通、公路、海事部门在加快推进十竹路建设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调研论证和对上、对外衔接,精心编制好桥梁、隧道、码头等骨干项目,争取省、国家交通专项补助资金及时到位;二是发改、扶贫部门将十竹路纳入秦巴片区综合扶贫开发项目,争取专项扶持;三是移民部门继续将十竹路争取列入省、国家库区移民后期扶持重点项目;四是水务部门将十竹路与水利景观工程、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争取资金支持;五是文化、旅游部门深入挖掘十竹路地域文化底蕴,科学布局文化旅游景点,争取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点项目;六是林业、环保部门要加大十竹路沿线视线内山体绿化、生态保护与修复、环保设施配套等投入力度。在此基础上,市、县政府向内挖潜,积极在本级财政中科学调度、合理安排配套资金,重点用于征地拆迁、设施配套等,保障十竹路顺利建设。
(四)加强检查督办,加快施工进度。目前,在建的十竹路已进入最关键的施工期,为确保明年底通车的工作目标,建议市政府将十竹路项目纳入全市重点工程项目进行考核督办,与相关县(区)签定目标责任状,锁定通车时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工程推进中的具体问题。加强对各县(区)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经常性检查,坚持定期通报,确保全线工程平衡同步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