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衣食住行,莫非民生,近年来,许多事件引起社会极大关注,比如毒奶粉,比如交通堵塞,比如强制拆迁,比如黄浦江上的死猪,还比如雾霾,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涉及到每一个人,必然群情激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可以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就是发展生产力。
近几年来,我县建电站,修河堤,建风景园,修十竹路,建桥头停车场,建城西农贸市场……有目共睹的一件件大事、实事,都关系着民生改善。但关注民生既需要各级党员干部的高度政治自觉,更需要相关部门的强力监管。县委书记佘立柱在城区调研时强调,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民生需求的多样性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增强改善民生的紧迫感;要正确处理好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严格执法和人性化服务,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用发展、长远、理性、科学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民生改善;要加强对城区民生服务的监督,提升群众满意度,增强幸福感。
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保障和改善民生,就必须下大力气监管好民生大事。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民生大事能否解决好,直接影响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和公信力。监管好民生大事,必须出重拳、施重典。对于有毒食品、环境污染、水污染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一切违法违规行为,要坚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决不手软,让人民群众呼吸洁净空气、喝干净水、吃安全食品。对渎职失职行为要严肃责任追究,绝不允许在工作中推诿扯皮。监管好民生大事,必须舍得用力、舍得花钱。要转变工作作风,眼光向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将精力用在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上;要加大投入,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无限的民生改善上来,立足长远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养老服务等民生保障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