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各具特色。有以“女娲炼石补天传说”和古庸国都城遗址为特色的远古文化;有以“秦巴民俗馆”为缩影的承东继西、融汇南北民风民俗的秦巴地域民俗文化;有以堵河源生态保护为内容的原生态文化和以武陵真源探幽为代表的隐逸文化;有以余曼白、袁白涛为代表的名人文化;有以“竹山高腔”,“竹山牌子锣”、“宝丰彩船歌”、“官渡民间故事”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有以“十星级”文明创建为载体的现代文化。近年 来,我县致力于地方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发掘,使一大批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不断活跃在农村各地,在鄂西北乃至秦巴地区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将这些灿烂的文化予以整合,积极推进文化一体化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必将加快我县生态文化旅游新县的建设步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一、推进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我县从2002年开始,开展了一系列地方民间民俗文化资源的发掘、传承和保护工作,但由于受经济贫困的制约,这些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很多优势还停留在资源层面,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现实生产力。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从战略高度审视、谋划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适时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构想,为我们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兴办文化旅游事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为抢抓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有必要推进文化一体化建设,使县内各类文化旅游资源有机整合,互推互助,共同发展,积极寻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切入点,力争把竹山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上一颗璀璨明珠。
二、推进文化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根据我县文化资源和文化现状,我县文化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任务集中体现在“八个一批”。即:以原乡镇文化站站址为依托,建设一批乡镇综合文化站,以此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以科技服务“三农”为契机,建设一批“农家书屋”;以拓展文体阵地,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完善一批文体基础设施;以发掘我县地域文化,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展现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旅游文化为出发点,构建一批文化旅游景点或示范教育基地;以抢救发掘传统稀有剧种“竹山高腔”为主,培植一批文化精品;办好业余体校,加强艺术培训,培养一批文体专业人才;开展系列节庆活动,以传统节日和我县民俗节日为载体,举办一批具有竹山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节,促进经济文化共同繁荣;承办一批体育竞赛项目或赛事。
文化一体化建设重点发展项目包括六大类,分别是:秦巴民俗博物馆项目、秦巴民俗演艺馆项目、女娲文化博览园项目、抢救保护“桃花源”文化遗产项目、竹山县红色旅游项目(张振武,施洋故居及纪念馆建设项目)、竹山县“十星级文化”发展项目。
三、推进文化一体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为促进我县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推进文化一体化建设,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措施:
1、打造品牌文化
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高竹山文化软实力,要始终作为文化工作服务经济建设,在和谐社会中有所作为的工作方向。女娲文化、上庸文化、武陵真源隐逸文化、圣水茶文化、宝石文化、堵河源生态文化、“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文化等等,是我县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每一个文化门类,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富矿。近年来,我县通过建设女娲文化、茶文化、宝石文化,举办一系列大型节会,以节会友,签约投资十亿多元,已彰显了文化软实力的功能和作用,为我们进一步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探索了宝贵的经验。今后一个时期,建议进一步围绕这一系列文化品牌,采取一个品牌,一套方案,一班人马服务的措施,建设包装文化项目,开展文艺创作和展演,举办节会活动,扩大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叫得响,打得出的真正文化品牌。
2、提高专业文化
提高专业文化,是提升竹山艺术形象的需要。改善专业艺术团体演出条件,打造舞台艺术精品首当其冲。竹山县艺术团作为我县唯一的专业文艺表演团体,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尤其是2007年,支持艺术团新招聘了8名青年女演员,有效解决了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极大地改善了人才队伍结构,专业演艺水平大幅度提升,专业艺术团体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我县艺术团已经成为鄂西北艺术舞台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我们计划对源于竹山的神话传说历史剧《女娲补天》进行再创作或改编,同时计划创作一部以本县基层文化干部的优秀代表王义富为原型的戏曲《山村歌王》,以潘口电站建设为主题的戏剧《堵河梦圆》三个剧目。若能打造成舞台艺术精品,必将产生强烈的艺术冲击力,成为我县文化发展繁荣的盛事。
3、普及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使命。积极寻求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使文化发展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动力和源泉,从而努力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的相互促进,共同繁荣,一直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的追求。近年来,我县群众文化工作者紧贴群众需求,创新工作方法,对做好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进一步总结这些成功经验的同时,要积极开展文化创新。一是主动参与,积极配合举办好大型文化体育活动。二是以广场文化活动为依托,全面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水平。在进一步搞好服务的基础上,丰富广场文化活动内容,形成多项目,大规模的广场文化氛围,同时加强引导和指导,推进群众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庭院,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形成规模宏大的群众文化活动高潮。三是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加,便于参与的歌咏、舞蹈、文艺展演、书画摄影比赛等文化活动。四是面向农村,面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继续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文化三下乡活动。五是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通过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和指导、协调乡镇、机关、社区、学校等开展体育活动,掀起全民健身活动高潮。
4、兴办旅游文化
竹山地处鄂西北,是黄金旅游圈的重要纽带之一,境内文化遗产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一是抢抓省相关部门共同启动的旅游名村创建活动机遇。着力打造“官渡民俗特色镇”和“柳林民歌特色乡”;二是以“官渡民俗特色镇”和“柳林民歌特色乡”为基础,构建“桃花源生态旅游中心区域”,以此为龙头,带动女娲山等其他旅游板块;三是抓住潘口电站移民机遇,在官渡、柳林建设一批民歌村,民歌楼,民俗楼,对歌台,把区域内民歌能手相对集中,形成较好的民歌环境气候。四是打造一张高质量高品位的《竹山民歌专辑》,力争有一两首歌曲在全国唱响,扩大竹山民歌的影响,吸引全国的眼球。五是结合竹山“原生态文化资源”,创作一部原生态歌舞剧,建一个原生态风情演艺厅,定期在“桃花源生态旅游中心区域”演出,以吸引游客。六是开发、拓宽原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种类和特色服务种类,在“桃花源生态旅游中心区域”推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餐饮食品,具有民俗民风的特色客栈,具有地域特色诸如“对歌”、“成亲”、“耕田”、“打渔”、“划船”等特色娱乐项目;七是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纪念品,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玩得好,有回味”。八是加大“竹山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宣传力度,策划拍摄高质量的《千古上庸》“竹山生态文化旅游圈”形象宣传片,并不断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平台,对“竹山生态文化旅游圈”进行宣传。九是加强对红色旅游景点建设项目的立项,力争将施洋故居、张振武故居彻底修缮包装,并兴建张振武、施洋烈士纪念馆;十是整合资源,将县博物馆改造升级为“秦巴民俗博物馆”,集中收藏展示县内民间收藏的文物博物,打造参观旅游景点;十一是筹建“秦巴民俗风情演艺馆”,完善县宣传文化中心功能,使其在宣传旅游文化,展示我县民俗风情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十二是继续办精、办好类似女娲文化节、圣水茶文化节等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文化节会,办出较高的文化品味,提升“竹山生态文化旅游圈”品牌知名度。
5、发掘地域文化
竹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剪纸、书画、皮影、民间故事、民歌、竹山高腔等各种地域文化源远流长,代代传承,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浓郁的地域特色。
“竹山高腔”自成一体。主要用于皮影小戏的演唱,很早就活跃在竹山及周边地区的山乡村院,深受老百姓欢迎;1989年,参加了中国武当首届文化艺术节的演出;1994年被《中国文化报》和《文化月刊》向全国推介;1997年,随着大型系列专题片《天河》的发行放映,声名远播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2003年春,竹山皮影队代表十堰市参加了全省首届首义园杯皮影戏调演并获优秀表演奖。“竹山牌子锣”先后荣列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官渡民歌、民间故事别开生面。为此,官渡镇2002年和2008年两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彩船歌舞蔚成风气。形成“彩船一荡,民间歌手自发涌上”,“锣鼓一响,人人开口抢唱”的风俗。在“十星级”创建活动中,中央七台曾制作专题“十星璀灿耀竹山”播出了竹山彩船歌舞的风俗。宝丰镇以此为代表先后被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抢救保护“桃花源”文化遗产,同时对“竹山高腔”、“竹山牌子锣”、“官渡民歌、民间故事”、“宝丰镇彩船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抢救,发掘地域文化,推动和促进竹山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提高竹山文化软实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推进文化一体化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适时邀请专家学者到竹山采风,举办论坛,引导鼓励赞助本土书刊结集发行,扩大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努力使竹山地域文化走出山门,登上大雅之堂。
6、推动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我县文化产业起步晚,门类还不齐全,虽已形成国有为先导,民营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经营的格局,但存在着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主体发育不够的问题,制约着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要抢抓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坚持一手抓文化市场管理,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建设一批骨干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要依托文化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开发项目,从培育优势产业的角度开发项目,努力把我县休闲娱乐、演艺生产、文化旅游、文博展览、网络文化、工艺美术、印刷产业等七个比较有优势的项目发展成为在鄂西北地区有一定影响的优势文化产业。
7、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列入“十一五”计划的项目9类,纳入国家政策扶持的主要项目有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我局将进一步加强已建项目管理,促其充分发挥功能;加强在建项目实施,促其尽快建成;加强待建项目申报,做好前期工作,努力争取在“十一五”至2015年间,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完善,使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得到保障。
8、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一是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在用人制度上,实行全员聘用制,实现用人机制、人才评价机制的创新。在干部任用上,推行聘任制和任期制,严格考核和管理,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性人事运行机制。在分配制度上,实行岗位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和演出工资制,加大活工资的比例,让活工资真正活起来,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二是进一步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比例适中为目标,培养、引进一些文化急需的专业人才,既要有德艺双馨的领军人才,又要有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文化经纪人才。三是加强人才培训。安排专项资金,有计划,有步骤的选送文艺人才外出学习培训、参观考察,以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四是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优化基层领导班子结构,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同志推上基层领导岗位,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化、年轻化,有实干精神,有创新意识,勇于开拓实践的基层领导班子队伍。加强考核培训,培养充实文化战线后备干部队伍。
(薛继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