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积极对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发布时间: 2008-12-25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发掘地域文化  整合优势资源 
积极对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县旅游局局长  袁 林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要着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是继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构想。其实质是:以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基础、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灵魂、以发达的旅游产业为引擎,推动鄂西地区资源整合、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为了响应省委、省政府的这一重大决策,提出了要“发挥十堰大山、大水、大人文的优势,以武当山为中心,整合山、水旅游资源,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形成旅游景观集群,实现山、水互动,建设人文与生态一体,集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的战略目标。如何充分发挥我们的资源优势,实现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对接,事关竹山在水电建设之后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一、我县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的资源优势
  在竹山历史文化遗产中,无论女娲文化、上庸文化、现代十星级文化,还是桃花源,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竹山地处鄂西,“联络川陕,控引汉江,据陨襄上游,为全楚藩屏”,东北距武当山不足200公里,东南距神农架大九湖150公里,西南距重庆巫溪大宁河150公里,交通便利,通畅顺达,是“两山一江”黄金旅游圈的重要枢纽和节点。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自然生态,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无可比拟的优势,是“鄂西生态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发掘地域文化,整合优势资源,积极对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既是和省委、市委保持高度一致,也是竹山面临的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二、我县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面临现状和今后工作设想
  总体上我县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主要是规划设计未跟上、保护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宣传促销乏力,特别是交通不便,竹山的生态旅游景区距离主要旅游客源地—十堰150公里,境内没有飞机场、没有铁路、没有一级路和高速路,主要交通公路等级较低,可进入性较差,严重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围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构想,根据竹山实际,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生态人文旅游大县的经济发展战略,确立了旅游工作重点是:“一点两线”,即:以县城南水源景区为中心,南部山区堵河沿线的山水风情观光线和中西部的历史文化展示线,充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全力打造“中华母亲节”和“堵河源—桃花源生态文化旅游圈”这两大旅游精品名牌。旅游工作发展思路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生态文化旅游发展“123456”工程,即:编制一套规划(围绕建生态人文旅游新县目标,编制一套科学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整合两大资源(自然风光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发掘三大文化(女娲始祖文化、上庸文化、现代十星级文化)、打造四大品牌(中华母亲节、堵河源-桃花源生态文化旅游区、南水北调取水源、十星级精神文明发源地)、建设五个重点风景区(堵河源风景区、武陵峡桃花源风景区、南水源风景区、沧浪山风景区、女娲山风景区)、实现六大经济目标(年接待游客30万、创A级风景区5个、建星级宾馆10家、旅游从业人数5000人、旅游业总产值5亿元、旅游业税收5000万元),力争用五至十年时间把我县建设成为生态文化旅游大县,使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围绕以上思路和目标,在充分考虑我县旅游业发展现状,认真分析国家、市省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机遇和态势,我县今后生态文化旅游发展重点是:
  一是全力推进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在尽快促成襄天高速南线工程和宜康铁路开工建设的基础上,争取竹巫路(竹山至重庆巫溪)、洪大路(竹山洪坪至神农架大九湖)两条高等级公路立项建设,打破对外交通等级低、行车速度慢、舒适度差的“瓶颈”制约,实现竹山景点与周边景区的联通。同时,争取在官渡镇建设一个车站,在堵河沿线田家、官渡、柳林新建三个旅游码头,确保在堵河干流100多公里黄金水道上的交通便利,为出入“高峡平湖”提供快捷通道。
  二是加快旅游景区开发。将武陵峡(桃花源)风景区、女娲山风景区作为核心旅游区加快建设,重点完善景区内道路交通、供电、供水、环卫、电信和餐饮、住宿、购物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新景点,丰富新内涵。武陵峡主打世外桃源生态旅游牌,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理想国为原始范本,以国家级地质公园为载体,提高景区的市场影响力和号召力;女娲山主打历史寻踪、文化探源旅游牌,以女娲补天原址为载体,积极开发历史传说、中华母亲祭祀庆典等品牌,努力将其打造成中华始祖文化的重要旅游区。同时做好库区旅游规划和开发工作,潘口、龙背湾、小漩等堵河干流梯级电站建成后与堵河沿岸峡谷风光融为一体,将为库区旅游提供广阔的开发空间。
  三是整合旅游文化资源。进一步发掘女娲始祖文化和上庸文化,积极申报、争取中华母亲节,将女娲公祭活动办成全省甚至全国的重大节庆活动,打造“中华母亲”品牌。保护和发掘戏曲、民歌、民间故事、剪纸、泥塑、书法等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堵河文化底蕴。加大旅游文化场馆建设,增强旅游文化表现形式,策划包装好秦巴民俗馆扩建项目,争取建设能够反映、展示秦巴民间文化的秦巴民俗文化博物馆和秦巴风情演艺馆。
  四是加强生态保护与开发。重点做好堵河源风景区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堵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内丰富的原始森林、贵重药材、珍稀动植物、奇山异景等资源,包装推介九华林海、植物宝库、动物乐园、驴头峡画廊、墨池风光等自然景观旅游,并与当地民俗风情资源有机结合,共同支撑堵河源风景区的发展壮大,使其成为连接武当山、神农架、三峡旅游网络的重要结合点。同时,成立堵河源科研机构,建立濒危动植物科研基地,并将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指导堵河源风景区建设和发展。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项目、水土保持项目,启动水生态修复、洁水工程,创优生态环境,增加旅游吸引力。
  五是提升旅游配套服务功能。加快现有星级宾馆的提等升级,创造条件新建一个四星级以上宾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档次。大力开发以绿松石、金银等饰品和茶叶、山野菜等绿色食品为主的旅游新产品,提高湖北省定点旅游产品--绿松石饰品的科技含量,形成“行、食、住、游、购、娱”等要素的完美结合,构建旅游产业体系,壮大产业块头。
  三、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大县的几点建议
  1、明确领导,保障经费,组织专班,专职专责地负责“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对接和项目争取工作。
  2、加强对我县文化生态资源的发掘、普查、整理和包装工作,确立生态文化旅游的精品名牌;同时加大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建设和储备旅游发展项目库,为向上争取资金和对外招商引资打好基础。
  3、联络周边县区,积极呼吁、向上争取十堰至巫溪、十堰至神农架大九湖的高速公路立项建设,为“生态旅游圈”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环境。。
  4、与业主加强沟通,加快“潘口电站和龙背湾电站库区水体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将其作为库区移民安置和发展旅游促进再就业的重要工作来抓,确立建成一座电站、建成一个景区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5、持之以恒地举办“女娲文化旅游节”,打造“中华母亲”品牌;积极申报、争取“中华母亲节”,力争由省政协主持女娲公祭活动,将女娲公祭办成全省甚至全国的重大节庆活动,得到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共识和认同。
  6、加快武陵峡和堵河源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力度,加强和房县、竹溪、神农架、巫溪的区域联合,进一步整合十堰南三县和神农架、巫溪的生态文化资源,打造“3+2”生态文化旅游圈,实现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对接。
  7、加强城镇规划管理,按照建“生态水电城”和“山水园林城”的要求,对堵河流域深入治理,搞好南门、郭家山和潘口休闲度假区的规划建设,搞好文化生态设施建设,提升县城的档次和品位。同时要加强对移民乡镇的规划设计,彰显文化内涵,凸现地域特色,增加旅游元素,打造移民旅游名镇。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