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 培育产业
积极推进文化一体化建设
县政协委员、县文体局局长 罗春竹
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着眼大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围绕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构想,县委、县政府立足竹山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生态文化旅游发展“12345”工程,即:围绕建生态文化旅游新县目标,编制一套科学的生态文化旅游规划,整合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两大资源,发掘女娲始祖、古上庸、秦巴民俗三大文化,打造中华母亲节、堵河源生态文化旅游区、南水北调取水源、十星级精神文明发源地四大品牌,建设堵河源、武陵峡、南水源、沧浪山、女娲山五大风景区,力争用五至十年时间把我县建设成为生态文化旅游新县,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这一思路为我县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我们培植生态文化产业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中,将这些灿烂的文化予以整合,及时开发利用,打造品牌,壮大产业,转化为市场优势,必将推动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县生态文化资源所处地位及其优势
1、人文历史源远流长。我县位于秦巴山区腹地,据历史典籍记载和现代考证证明,堵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是女娲补天、伏羲画八卦、神农尝百草之地。有以“女娲炼石补天传说”和古庸国都城遗址为特色的远古文化;有以承东继西、融汇南北民风民俗的秦巴地域民俗文化;有以堵河源生态保护为内容的原生态文化和以武陵真源探幽为代表的隐逸文化;有以余曼白、袁白涛为代表的名人文化;有以“竹山高腔”,“竹山牌子锣”、“宝丰彩船歌”、“官渡民间故事”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有以“十星级”文明创建为载体的现代文化,这些文化在鄂西北乃至秦巴地区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自然景观丰富迷人。竹山地处秦岭和大巴山结合部,举世闻名的秦岭地台扬子地台天然分界线青峰断裂带横贯全县。汉江南岸最大支流堵河纵贯全境,占丹江水库年总来水量的1/6,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水质全部在二级以上。堵河沿岸天然画廊,山青水秀,谷深林幽,主要有堵河源、武陵峡、九华山、木鱼湖、沧浪山等景点,具有很高的地质科考价值,也是旅游探险的绝佳场所。加之潘口、龙背湾、松树岭,黄龙等水电站形成的几大库区观光,极具文化旅游开发价值。
3、秦巴民风纯朴深厚。竹山地域自古受庸、秦、巴、楚文化影响,南北文化交流,民间文化节丰富多彩,民风民俗独特多样。黄州点子、民间故事、彩船民歌、薅草锣鼓、剪纸皮影、奇石盆景等是其今天仍在广为流传的主要形式,乔迁、生日、红白喜事、节日庆典,都有祖传风俗,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宝丰镇、官渡镇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竹山县官渡镇秦巴民俗馆现已收藏有秦巴山区史籍、文物、图书、民间艺术品、群众生产生活用具等20类3万余件收藏品,是对秦巴民俗的一个集中展示。
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竹山作为中西部的结合点,在地理位置上既是联络神农架、巫溪、竹溪十八里长峡、房县野人谷风景区等十堰南部旅游中枢,也是与陕西、四川周边文化景区实现对接的重要通道。在文化发展上更是上庸古文化、秦巴文化的形成区,其独特的历史地理和原生态的文化资源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应当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二、当前我县生态文化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
竹山地处偏远山区,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存相对完好。为发展生态文化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几年来,我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围绕建设生态水电大县目标,把生态文化旅游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来培植,实现了生态文化产业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
1、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城区新建的文化体育中心即将建成投入使用,成立了县文化宣传活动中心,作为全县专业文艺演艺机构,竹山县艺术团完善了集办公、演艺、排练、培训于一体的综合场所,配备了1辆流动舞台车,跨省招聘了演员, 演艺人员达到36人,提高了艺术团整体演艺实力。在宝丰、擂古、官渡等乡镇新建文化站5个,全县共兴建“农村书屋”50 家。县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新华书店内部建设也得到加强。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为全县文化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景区基础建设。先后投入5620万元,按照3A级旅游景区要求,加强女娲山景区、九华山森林公园景区基础建设,积极开展了武陵峡前期开发工作,打通了45公里洪大经济断头路,把武当山、九华山、武陵峡、竹溪十八里长峡、神农架、大九湖、三峡等旅游景点连接起来,贯通了生态文化旅游区域的交通网。
3、加大特色文化宣传推介力度。先后成功组织举办了四届中国竹山女娲文化旅游节、两届“女娲文化研讨会”和两届“武陵峡”杯堵河民歌大赛,先后多次组织民间艺人参加华中旅游博览会、广交会、武当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出版发行了反映竹山地域文化的《女娲文化研究》、《炼石补天话竹山》、《花鼓船歌集》、《堵河》等三十多部集文化、旅游宣传文集,提高了知明度。
4、保护、发掘名胜古迹,兴办旅游文化。在城区启动文庙大成殿维修工程,在田家坝新集镇拟建古民居“三圣院”和“黄州会馆”。在宝丰兴建了施洋烈士纪念馆,位于双台田沟村的张振武故居和麻家渡桂花树村的施洋故居修葺一新,革命遗址得到有力保护,并使之成为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但是,总体上我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主要是地域文化发掘有待加强,规划设计未跟上,宣传包装促销不够深入,众多的文化优势还停留在资源层面,尚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全县17个乡镇,只有5个文化站,大多数乡镇原来电影院已经拍卖,少量资产闲置,覆盖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还未真正形成。文艺专业机构缺乏活力,运营机制单一,文艺专业人才青黄不接。面对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大好机遇,推进我县文化一体化建设势在必行。
三、对推进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努力健全文化工程覆盖网络。巩固农村文化阵地,以原有乡镇文化站站址为依托,新建一批乡镇宣传文化站,力争达到一乡一镇一站;以原有电影院旧址为主体,建设一批适合新形势需要的乡镇电影院,实施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以科技服务“三农”为契机,沿襄关省道、县乡道、城区、集镇周围村建设一批“农家书屋”。
2、完善一批大型文化体育设施。县文化体育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后,扩建县文化馆和县图书馆,把县艺术团建成多功能宣传文化中心,县电影公司打造成集歌舞表演,健美健身,影视欣赏为一体的影视中心。整合收集历史资源,积极争取项目筹建“秦巴民俗风情演艺馆”,将县博物馆改造升级为“秦巴民俗博物馆”。
3、以展现山水景观、人文景观为出发点,构建一批文化旅游景点。城区开发郭家山公园,建设堵河大堤文化长廊;西区开辟以宝丰女娲公园,施洋纪念馆和大庙、竹坪境内“楚长城”、金花娘娘庙、店坪人工湖为景点的旅游线;东区开辟以文峰境内“古庸国都皇城遗址”、文峰古塔、霍河平湖、轻土坝度假村为景点的旅游线;南区以官渡镇为中心,武陵峡、桃花园、堵河源、驴头峡,加之田家坝新集镇迁建的古民居“三圣院”和“黄州会馆”,潘口电站、松树岭电站观光,使南部山区成为我县自然生态旅游特色区。
4、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彰显特色,打造“文化大县”。
一是弘扬品牌文化。对女娲文化、上庸文化、武陵真源旅游文化、圣水茶文化、宝石文化、堵河源生态文化深度开发,精心包装,举办节会活动,增强品牌文化的影响力。二是提高专业文化。积极争取项目改善县艺术团演出条件。以县文化馆为主阵地,创作文艺精品,举办好各种艺术培训。三是普及群众文化。政府引导,部门赞助,开展范围广、规模大、层次多的群众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村院、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四是发掘地域文化。对剪纸、竹山书画、皮影、民间故事、民歌、竹山高腔、“竹山牌子锣”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掘,巩固好宝丰和官渡两个国家级和省级民间艺术之乡。
5、培优文化产业,抢抓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扶持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骨干文化产业项目,努力把我县休闲娱乐、演艺生产、文化旅游、文博展览、网络文化、工艺美术、印刷发展成为鄂西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优势文化产业。
6、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打破“能进不能出、人才单位所有制”局面,积极走出市省招聘专业人员,唯才是用,以事业、提高待遇笼络人,使县乡村各个层次有专业人才从事文化工作,有专门经费开展文化活动,使所有从事文化行业工作人员坚守本职,乐于奉献。
7、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研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工作规律,符合我县实际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全县文化产业化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