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旅游开发机遇 提升农业品位
促进农业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县农业局
竹山县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黄金驿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为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作为农业大县,如何抢抓旅游开发机遇,提升农业品味,形成与旅游产业相配套的特色农业是摆在农业部门乃至全县人民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一、突出山区特色,发展生态农业
1、建设生态有机板块基地。围绕构建鄂西生态文化经济圈和市、县旅游规划,科学布局主导产业骨干基地。根据我县自然条件和生产基础,以鲍竹路为主轴建设万亩生态有机小杂粮基地、万亩冬枣基地、万亩药材基地;以305省道为主轴建设10万亩生态有机茶基地,10万亩优质粮油基地,5万亩板栗基地和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以竹柳路为主轴建设10万亩山野菜基地,5万亩地道中药材基地,5万亩有机洋芋基地,5万亩地方小杂粮基地和九华山万亩生态有机茶基地。力争3—5年的努力,建成百万亩特色农业后勤供应基地。通过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促进一村一品规模经营,一片一业联动发展。
2、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我县发展特色农业和提升农业品位的“瓶颈”,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业附加值,创造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实现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就我县而言,一是要促进圣水茶叶公司与其他茶场加工企业的联合,统一品牌,统一标准,形成茶叶产业舰队;二是要促进兆华山野菜公司和宝丰泡菜加工厂联合,形成鄂西北最具影响力的企业,盘大做强蔬菜山珍产业;三是促进天新公司与林产化工公司和县林业苗木公司的联合,重组资产技术,整合资源优势,形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是促进古牛泉酒业公司与木瓜、板栗、小杂粮、干鲜果等专业合作社联合,盘大做强健康养生酒产业;五是鼓励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基地、农户形成稳定产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机制,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促进农业主导产业和主要农副产品购销基本形成产业化格局。
3、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要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强化精品意识,开发精品景点,推出精品线路,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满足人们身体健康、心情舒畅的旅游要求。一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文化名村、名镇,重点对城关镇、田家坝镇、官渡镇、柳林乡、宝丰镇、擂鼓镇、得胜镇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开发,把历史文化、古老传说和社会名流有机结合于新农村的布点之中,建设好路边村庄;二是围绕集镇建设、库区建设,人为设置景点,大力开办设施农业园区、设施蔬菜、农家乐、山楼茅舍、湖心岛和水上人家,形成户外郊游,自驾旅游、娱乐休闲、康体健身的生态公园;三是结合女娲文化开发,建设西片以茶文化为主体的百里生态茶叶走廊,结茶社、建茶楼、设茶座、听茶歌,提升竹山茶叶名气;四是结合堵河源自然资源保护区建设,建设百里旅游经济长廊,打造精品核心旅游区,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形成山清水秀、民风淳厚、回归自然的旅游圣地和“天然氧吧”。
二、围绕旅游产业,开发特色产品
旅游产业涵盖“游、购、吃、住、行、娱”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在这六大要素中,我们农业部门重点突出“吃”“购”两大要素作文章。一是要围绕菜篮子、果盘子、餐桌子,为旅游餐饮业提供丰富的餐饮食品;二是围绕游客喜好,开发我县独具特色、携带方便、体现标志、品种多样的农副土特产品。
1、立足生态绿茶,开发系列绿茶产品。除绿茶外,要开发乌龙茶、袋泡茶、速溶茶、保健茶、茶绿素、茶点等多样产品。
2、立足蔬菜产业,开发系列菜产品。除大路菜外,要充分利用我县资源优势,开发精细菜,不洗菜,山野菜,泡菜、干菜、方便菜、食用菌、高山反季节蔬菜。
3、立足山区豆杂,开发特色饮食。挖掘地方老品牌,如燕麦、荞麦、地方玉米(野鸡够、白马牙、大籽黄、小籽黄)、紫薇洋芋、红小豆、红蔓豆、打豇豆、小粒黄豆、黑米、黑花生、黑黄豆、黑芝麻等品种,并通过加工转化为旅游购销产品。
4、立足干鲜果,丰富果盘子。大力发展我县适宜种植的核桃、板栗、木瓜、枣子、柿子、猕猴桃,并且要积极开发野生干鲜果,逐步由现在的初级产品加工转化为精细商品。
5、立足名贵地道药材,开发系列产品。以竹山地产黄莲、党参、天麻、杜仲、黄芪、川乌、牛夕、二花、木瓜、杜倍、黄姜、黄柏为骨干品种、开发系列养生、保健、疗病产品和食疗饮品。
三、强化措施配套,建立推进机制
要认真贯彻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和多予少取、开放搞活的方针,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惠农政策,进一步盘活山水资源,制定和完善更为宽松、更具吸引力的农业开发投入政策和机制,鼓励、支持、引导外来资本、城市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山区特色农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产业、科技、设施“三配套”、基地、企业、市场“三统一”,生态、人文、景观“三协调”,用科学的发展观引领我县生态有机农业发展。
一是抢抓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库区移民、南水北调、退耕还林、特色产业板块建设等政策机遇,以项目为依托,切实加强我县生态有机农业基础建设,建立现代农业经营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利益为纽带、大力推进“基地+企业+农户”、“基层组织+协会+农户”等多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农村资源有序流动,优化配置新机制、促进特色产业积极和优势山水资源向龙头企业经营大户集中,高质量的建设各类生态有机农业基地。
二是围绕发展生态有机农业,适应消费市场潮流,实施绿色有机品牌战略,整合绿色有机品牌,叫响打亮我县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坚持对获得绿色有机品牌认证企业的奖励制度,引导企业积极申报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是要搜集、挖掘、选育我县特色品种资源,为开发特色农产品提供优质、抗病虫害、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各类作物新品种,满足绿色食品生产需要,为旅游业提供健康放心食品。
四是要建立旅游目的地农业形象宣传和企业旅游产品促销相结合的宣传促销机制,将农产品纳入重大外宣、招商、文化交流、节庆活动之中统筹策划。在县城、十堰城区、武当山、神农架、宜昌三峡的游客集聚区及高速公路出入口,县境出入口设置大型户外广告,包装优势产品,强化配套服务,提升农业品味,以旅游业为引导,促进我县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