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难题谋求发展 建设万亩烟叶大镇
伍盛国
官渡镇是竹山县烤烟生产重点乡镇之一。今年,我镇始终把烤烟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支柱产业来抓,在2011年4500亩面积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多种超常规的有效措施,使烟叶面积一举达到10052亩,成为全市仅有的三个万亩烟叶乡镇之一,使烟叶真正成为成为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
一、狠抓组织领导,破解工作力度不够的难题。为推动烟叶产业的突破性发展,我镇成立了烟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从2011年11月开始,将班子成员、全体镇干部和镇直单位分成十个工作组派到十个村,专门负责督办落实烟叶面积和生产协调服务,把各村落实面积当成政治任务来完成,作为检验干部执行力的尺子,把发展烟叶当成一场战役来打,只准打胜仗不准打败仗,不完成任务不收兵,进度落后的重点督办,行动不积极的党委书记找村书记正式严肃谈话。正月初七一上班,镇政府只留一名值班员和一名炊事员,各工作组全部进村入户开展工作,完不成任务的干部不准回镇食宿,这样全镇全面掀起了烟叶产业建设的热潮。
二、狠抓烟农发展,破解落实面积不足的难题。今年我镇对村烟叶任务下达了户数、面积、产值三个指标,首要的是抓烟农的发展,用户数来保面积,用面积来保产值。一是切实加强宣传工作。各村张挂发展烤烟的标语十条以上,把2011年各烟农的收入情况以喜报的形式在主要路口公布,在村支两委换届大会上大讲发展烟叶产业的好处,大讲种烟致富后买小车、说媳妇、盖楼房、供孩子上大学的生动事例,春节前政府专门印刷了宣传日历1500份,印上优惠政策、技术要点、先进典型和服务电话,由干部送到千家万户,增强了农户种烟的吸引力。二是多种措施发展烟农。我们“用三法抓三头”来稳住老烟农,发展新烟户,“三头”就是把烟农落实到户头、炉头和地头,“三法”就是“无中生有”法,即没有完成户数任务的村,必须从不是烟农的农户中发展新户;“起死回生”法,即年前草签了合同年后却退种的农户,两三年前种烟去年没有种烟的农户,分村列出名单,反复上门做工作争取重新成为烟农;“由小变大”法,即已成为烟农但面积较小的,做工作调整土地扩大面积种满种足。镇村干部用这些方法,历尽千辛万苦,走进千家万户,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不断壮大烟农队伍。目前,通过以株定亩反复核实,全镇已发展烟农408户10050亩,生产计划任务顺利完成。
三、狠抓帮扶服务,破解烟农后顾之忧的难题。烟农在发展生产过程中,也面临许多困难,我们为每一位烟农建立档案,镇村干部和镇直单位想烟农之所想,急烟农之所急,真心实意真情帮扶。一是切实解决烟农生产生活上的困难。镇村干部个人累计为烟农借款10万多元,各单位提供帮扶物资1万多元,解决孩子上学难、贫困就医难30多例,去冬今春新修公路50公里,复修公路60公里,解决烟农物资运输难,寻找临时水源50多处解决缺水问题,无偿为135个新建烟炉提供三通一平,为外地引进烟农提供住房、生活、生产等周到细致服务。二是发挥协调服务作用,切实为烟农提供便利。把全镇410户烟农分到镇村开部包保,其中19户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大户由政府班子成员包保,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为了减轻烟农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烟叶品质、增加烟农经济收入,各村都成立了烟叶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充分发挥服务队的职能作用,实行统一运输物资、统一供苗、统一防治病虫害,切实减轻了烟农劳动强度,提高了烟叶生产效益。
四、狠抓基地建设,破解土地流转困难的难题。要完成万亩烟叶生产任务,土地不足是一大难题,流转的高额费用严重影响了烟农种烟的积极性,大户能人想种烟更缺乏土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大力建设烟叶基地,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思路。从去年秋季开始,分村逐地块规划烟叶基地,由各村在确定种植烟农的前提下,同施工方签定基地开挖合同,面积按种烟后以株定亩确定,资金镇村按6比4负担,分两年付清,基地所有权归村集体,烟农承包后必须种植三年以上,这样就把四方的利益连接起来,全镇共开挖烟叶基地2350亩。合计村级烟叶基地面积达到4000多亩,进一步拓展了烟叶产业发展空间。
五、狠抓科技普及,破解粗放种植效益不高的难题。为转变粗放型种植方式,切实提高烟农种植效益,我们坚持从科技普及入手,把烟叶生产划分成七个环节十八个管理节点,把科技知识普及应用到每个环节上,努力提高亩产效益。一是加强环节管理。切实抓好土地翻耕、烟叶育苗、开沟施肥、地膜覆盖、大田移栽、田间管理和烟叶烘烤等生产环节的技术指导和管理服务,每个环节由镇政府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对各村生产管理情况进行评比打分并通报。二是加强科技推广。通过培训大力普及推广漂浮育苗、平衡施肥、适时移栽、合理密植、地膜覆盖、病虫防治、成熟采栽、科学烘烤等关键技术,新技术应用覆盖面达到100%,有效提高烟叶生产质量。三是办好示范样板。全镇共建设50亩以上样板基地15块,建立单独考核办法,对每个环节考核达到示范效果的,年终给予2000至5000元的奖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四是加强成本管理。努力为烟农减轻负担,烟叶生产物资实行统一采购、运输,病虫害实行统一防治,设施设备实行统一管护,建立烟农用工互助互换机制,由镇村干部为烟农代办相关事务等,切实降低了烟农生产成本。
六、狠抓考核奖惩,破解发展产业被动应付的难题。干部是产业发展的“主心骨”,烟农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为了突破烟叶产业万亩大关,我们推行了镇村干部和镇直单位包村联系烟农,各村干部负责包组包户的工作责任制,镇村干部绩效考核与烟叶产业收益相挂钩,年初就制定了对村干部、镇干部、各村种植大户前三名的奖励办法,镇直单位帮扶产业发展的结果,直接与评优表模和年终解困挂钩,烟叶发展到哪里,水电路配套到哪里,优惠政策倾斜到哪里,所以各级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而对没有完成任务的,不仅分成奖金少,还要受处罚,去年底考核包保任务完成情况时,每个干部拿出奖金中的3000元进行兑现,党委书记带头被扣款750元,其他干部一视同仁处罚,增强了全体干部同心同向、变被动为主动发展产业的责任心。
七、狠抓作风建设,破解干部执行力不强的难题。要想烟叶产业发展好,必须要全体干部有不畏困难、苦干实干、敬业奉献的过硬作风,有很强的执行力。通过考核发现,凡是干部作风扎实的村,烟叶面积落实的就好;凡是作风漂浮的村,烟叶面积落实的就差。我们以“作风建设年”为契机,以提高执行力来检验工作实绩,发出了“在基层建功立业,在一线锻炼成才”的号召,把无形的作风建设融入有形的烟叶产业发展之中,从抓进村入户考勤着手,每天一抽查;从核实发展面积落脚,每周一通报,干部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全体镇村干部在一线炼作风,在一线长才干,在一线竞风采,形成了村村比着抓发展,人人争创新业绩的良好氛围。通过在产业建设中转作风,我们感到四个明显变化,一是烟叶产业发展了,二是百姓腰包鼓大了,三是干群关系密切了,四是干部作风扎实了,这是发展产业的另一种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