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树立三观的关键是坚守公仆意识
发布时间: 2009-10-30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领导干部的工作事业政绩究竟是维虚还是为实,是为了沽名钓誉,还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其关键就是是否树立公仆意识。有了公仆意识,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就坚定而有力,持久而深远。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是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需要,是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的需要,是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的需要。

  公仆意识永远都不过时,富有时代魅力。万山红的一曲公仆赞,唱响全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孔繁森、焦裕禄等一大批党的优秀儿女领导干部,闪亮史册,在人民心中永不倒,受到世人推崇,就是因为他们以人民公仆自居,采取切实行动,一生为人民服务。天下为公,人民最大,无不折射时代光辉,闪射着无穷魅力,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干部的树立三观的底线。

  强化和坚守公仆意识,其意义已经超出了领导干部的道德自律层面。领导干部处于权力核心,必须具有服务意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倡“为纳税人服务”,有利于转变到以公民为中心,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对于树立三观具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为纳税人服务与 为人民服务是一致的。

  公仆意识,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领导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应强化公仆意识,这是我们党的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事业勃兴的根本保证。

  2009年10月,福建省长黄小晶赴莆田调研,指出要抓住支持海西建设的机遇,把海西建设推向新的阶段。黄小晶希望莆田充分利用一通百通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打开发展空间,在更大的范围实现区域经济的新发展。他要求领导干部重视民生,设身处地想着群众,不厌其烦服务群众,严谨慎独敬畏群众,把资金用在民生最需要的地方,用心、耐心、细心地为群众办实事,关心好群众生活;注重作风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决定和福建省委的部署,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倡导“三平”精神,坚持“四责”要求,领导带头、带好队伍,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服务基层、服务企业,为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黄省长的讲话归结起来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为了基层,坚守公仆意识。

  树立三观的核心是认清为谁工作,正确处理为人民与为自己的关系。是否真正树立公仆意识的试金石,要看他是否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要看他的事业、工作和政绩的出发点是为公还是为私。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增强公仆意识,关键是树立“人民至上”的信念。增强公仆意识,核心是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有了公仆意识,才能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增强公仆意识 坚持权为民用。

    08年的云南阳宗海砷污染事件,影响恶劣,后果严重,究其根本原因就是部分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存在问题。7.19孟连事件的起因则是人民群众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充分说明有的领导干部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不正确,这起事件更应引起每一个领导干部的深刻反省,深入思考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没有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这是孟连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没有将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从云南省委通报的情况来看,少数领导干部参与橡胶公司入股、分红,参与胶林买卖、租赁等,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由于存在利益关联,所以胶农与橡胶公司的利益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使矛盾不断累积、激化。一旦把为自己而工作与为人民而工作,摆在对立面,心中没有群众,三观就已经产生偏差了,这怎能把工作搞好呢?领导干部,一定要搞清楚,自己到底为谁而工作?权为民所用还是权为己所用?如果在工作中时刻牢记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还会闹出这样的丑事恶事吗?

  为人民服务,说到底就是为群众服务,要树立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为人民服务为群众服务为时代服务。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的光荣传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首要问题。党的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和国家工作总的指导原则强化公仆意识成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胡锦涛总书记曾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强化公仆意识可以使为官从政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是一剂良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公仆意识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的光荣传统,是指引我们不断走向胜利的法宝,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首要问题。

  山东禹城创新六项机制,打造和谐民生,为民做事 由民做主。自2007年以来,禹城市在全体党政领导干部中开展了“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走访活动,该市统一印发了《民情走访日记》。目前,该市党政干部共走访群众3万余人次,撰写《民情走访日记》530余万字。福建省泉州市政府主抓市县联动,把政风行风热线,办成“一把手”勤政为民的工程。07-08年现场接访群众2万多人次,群众反映的问题反馈率100%,办结率95%以上,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两年间,共有8名副厅级干部,189名正处级干部,435名副处级领导上线,“一把手”上线率达到93.2%。政风行风热线走进南安市贫困乡镇向阳乡时,市长亲自带人到群众家中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并筹集200多万元帮助该乡改善办学和就医的条件,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评价。春风化雨,细雨润物。领导干部在为群众办事为群众做主中,近两年来该市连续获得全省设区市政府绩效评估公众评议第一名。

  山东禹城与福建省泉州两地的领导干部,从群众出发,谋划工作干事业,高度关注民生、重视民生,解决民生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如果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甘为公仆,善为公仆,我们将不仅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也将迎来人民事业的更好发展。如果离开了为群众而工作,如果事业中缺乏群众观点,如果政绩中淡忘群众利益,把群众的视作无足轻重,那么这类的领导干部,必然显得如同无根的浮萍,没有根基,没有力量,没有活力,最终,也会遭到群众的唾弃。相反,有了公仆意识,自甘为群众着想,将获得群众的支持,拥有无穷的力量,这样就有了自己追求的事业,也有了群众认可的政绩,工作起来也得心应手。云南的孟连事件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倾听人民呼声,关心人民疾苦,时刻牢记执政为民。

  总之,领导干部要牢记党的宗旨,树立公仆意识,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地位,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严格执行各项惠民政策,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千方百计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