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对于坚持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的根本标准,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好人用好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防止干部“带病上岗”,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作为基层党委,在干部选任工作中如何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防止干部“带病上岗”呢?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到“三个坚持”。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用人导向正确,就能够引导广大干部把心思用在勤奋学习、扎实工作、多作贡献上,会使干部队伍人才辈出,生机勃勃。用人导向“有病”,选“带病”的干部上岗,就会挫伤广大干部的进取心,也会把干部引到歧路上去,党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害。习近平同志在今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要树立“六个”用人导向,即:要树立注重品行的导向,要树立科学发展的导向,要树立崇尚实干的导向,要树立重视基层的导向,要树立鼓励创新的导向,要树立群众公认的导向。这“六个”用人导向,不仅充分体现了干部选拔任用的政策、原则和标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且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期盼。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坚持从事业出发,把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上来。通过树立、落实和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褒奖那些贡献突出的干部,支持那些一身正气的干部,鼓励那些老实干事的干部,鞭策那些相形见绌的干部,教育那些跟风行事的干部,约束那些投机钻营的干部,惩处那些贪污腐败的干部,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水平。
坚持科学考核评价。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地考核评价干部,做好干部提拔前的“体检”工作,是防止干部“带病上岗”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在继续坚持和完善传统干部考察方式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坚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和评价干部的基本依据,全面、系统、客观、公正地考核干部。把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年度考核与平时考核、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结合起来。积极运用量化分析、财务分析、跟踪了解、现场查看等灵活有效的方式,强化绩效考核。其次,要拓宽干部考察的范围。在谈话对象上,要选择对考察对象比较了解的同志,把谈话范围扩大到基层干部群众、原工作单位或有工作联系的知情人,特别是要重视听取离退休干部、原工作单位的意见。在考察内容上,要重视加强“工作圈”、“生活圈”的考察,除了考察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水平、工作实绩成效等方面内容外,还要认真了解考察对象在工作时间以外的思想言论、行为表现、接触范围、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再次,要提高考核评价的民主化程度。在个人述职、民主测评、民主推荐、个别座谈、调查核实等过程中,都要坚持群众路线,确保群众广泛参与。要认真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同时,要提高组工干部队伍素质,全面实行考察预告制,公开考察内容、时间、参与考察人员、监督电话,为群众反映意见提供方便,保证考察结果的真实准确,防止干部“带病上岗”。
坚持严格教育管理。干部选准之后要对干部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干部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防止干部走上岗位后“染病”。要重视教育。教育不是一个软指标,千万不能忽视教育的作用,但教育的成效周期较长,需要持之以恒。要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在领导班子调整中,要把干部交流同培养使用结合起来,逐步规范、认真做好回避性交流、培养性交流、任职期满交流、调整性交流工作,防止一个干部在一个部门或地方工作时间太长,形成“圈子”,降低了“免疫”能力。要加强监督管理。监督是预防干部“染病”最有效的管理手段,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把干部监督工作贯穿于干部活动的全过程。要根据平时对干部的考察、考核及群众来信来访所反映的问题,及时找干部谈话,抓好“防疫”工作,预防干部在岗位上“染病”。
( 来源:《党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