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文林 熊飞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与社会发展,是我党立足当前国情,总结本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对现阶段及未来发展道路作出的正确选择,它不仅为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竹山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回顾近三十年来竹山农业发展,成绩令人瞩目。首先,通过推广杂交良种、育苗移栽、地膜覆盖、预留行套种等先进实用技术,我们成功地解决了竹山人民“吃饱”问题,这不仅是对竹山农业的一大贡献,也是对整个竹山经济的一大贡献,它为整个竹山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通过品种更新换代,农作物由低产到高产、再到优质高产,优质水稻、优质油菜逐步普及,通过技术不断升级,农产品由常规产品向绿色产品、再向有机产品发展,无公害生产逐步深入人心,我们又使竹山人民在“吃饱”的基础上逐步向“吃好”、“吃安全”、“吃健康”迈进;其三,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茶叶、烟叶、优质油菜、山野菜、中药材、小杂粮、干鲜果等特色产业,走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道路,我们使山区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农业效益明显提高,逐步缓解了山区农民“有粮吃”但“缺钱花”等问题,经济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其四,通过推广水稻旱育抛栽,油菜“一菜两用”、农作物免耕栽培、农业机械化生产等轻型、简化、高效栽培技术,我们使山区农民由“脸朝黄土背朝天”式的传统耕作方式逐步向轻松、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广大农民群众逐步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其五,通过大力实施以沼气“三改一建”为核心的生态家园工程,我们不仅使山区的植被与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更重要的是使农村的乱、脏、差面貌与农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解放了男人,漂亮了女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其六,通过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不断加大对山区农民的转移就业培训与农业科技知识、操作技能培训,我们使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稳步提升,经济收入明显提高,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竹山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特别是要看到当前竹山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找准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不可否认,自改革开放以来,竹山农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地膜水稻、旱地高效套种等技术,茶叶、烟叶等特色产业,都走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与农业现代化要求相比,发展不足仍然是当前山区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产业布局过散、主导产业不强、生产成本偏高、产品竞争力较弱、农业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有限。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始终把发展放在第一位置,通过加快发展,来化解各种矛盾与问题,使山区农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发展农业要坚持“以人为本”,首先是农业部门本身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只有充分地调动起广大基层农业技术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急需的优质、高效技术服务。当前,农业部门乡镇农技中心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改革是大势所趋,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难以生存,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但改革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竹山的乡镇农技中心改革,各级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以钱养事”、“养事不养人”,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人”的因素,影响了广大乡镇农技人员工作的“主人翁”精神与工作热情,因而改革的成效与改革付出的代价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乡镇农技人员管理,进一步理顺与完善“以钱养事”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提高乡镇农技人员的地位,加强乡镇农技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镇农技人员的服务条件,积极为乡镇农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进而充分调动“人”的因素,强化农业公益推广与服务,应当是今后乡镇农技中心改革的重点与方向。
坚持“以人为本”,要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着力点。具体到农业部门,就是要围绕广大农民需求与时俱进,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在山区农村温饱问题解决之前,农民群众最需要的是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过去农业部门广大基层农技人员为此付出了多年的汗水,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农村温饱问题的解决,目前山区农业生产的重点已逐步向特色产业建设转移,向优质、安全、轻简、高效栽培转移,农民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还产生了许多新的需求。但农业部门却因种种因素影响,部分技术人员未能紧跟时代步伐,迅速适应新的形势,明显存在知识结构与推广方式陈旧,人员老化、技能弱化,与山区产业发展、与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难以满足新时期广大农民群众需求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围绕农民需求,一是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与培训,完善服务设施,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培训与技术指导,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依靠科技发展产业、脱贫致富能力。另外,在培训内容上,要根据农民需求变化,由传统粮油生产为主向特色产业建设为主转变,由“精耕细作”追求高产为主向“轻型简化”追求优质、安全、高效为主转变;在培训方式上,要由过去的大现场示范、大面积指导向科技入户、培育示范户,突出重点、打造亮点转变。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农业执法,确保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在促进山区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我们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有许多值得吸取的教训。特别是在黄姜产业建设上,我们的教训最为深刻,由于盲目发展,高潮期部分农民甚至毁粮种姜,导致黄姜市场严重供过于求,价格一落千丈,给广大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黄姜加工企业遍地开花,工艺落后,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在其它产业建设上,我们也有类似的教训。另外,产业规划过多地注重领导观点而不是专家建议;产业布局更多地体现的是长官意志而不是因地制宜;产业发展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产业基地建设盲目地追求形象工程、轰动效应而不是实事求是;作为产业技术支撑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只重视解决当前“钱”的问题而不是从长远考虑妥善解决好“人”的问题,这些现象在山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都是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
山区农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坚决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在新时期对广大农村实行“少取、多与、放活”的方针政策,将各项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惠农资金、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与改善山区生态环境,增强农业抗灾、防灾能力;其三,要妥善处理好建设用地、退耕还林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保证基本口粮田面积,不断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的产出能力;其四,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特色产业与确保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在妥善解决农民温饱、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上发挥山区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其五,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科学,合理编制产业规划,搞好产业布局,按照规划与布局促进产业稳步推进、持续发展、做大做强,防止随波逐流、或不切实际地盲目发展;其六,要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尤其是要抓好乡镇农技中心建设,稳定技术队伍、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工作条件、保障服务经费、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服务水平,为山区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另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环境。具体到农业,就是要坚持发展以沼气为主的替代能源建设,防止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防止毁林开荒兴办产业;坚持合理适度耕作,防止耕地水土流失;坚持测土科学施肥,防止因施肥过量或不合理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防止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环境污染;坚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止剧毒农药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安全。同时要加大农业环保的宣传与执法力度,尽量减少工业“三废”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保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重点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目前,山区农业最突出的问题是城镇发展较快而乡村发展较慢,城乡差距继续拉大。一些偏远地区“能人”纷纷外迁至城镇或长期外出打工,只留下老弱病残、经济贫困的农户,部分甚至出现“空壳村”,不仅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影响到新农村建设,也严重影响到山区农业的发展。要解决此问题,关键是要坚决落实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新时期发展战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农业项目支持与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贫困地区产业建设,在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协调发展,进而促进山区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