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十一五”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发布时间: 2005-06-17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 王世国 吴远新

  农民增收是农村工作永恒的主题,制定农民收入新的五年计划,必须清醒认识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充分看到当前农民增收存在的机遇和条件,从而科学地制定出农民增收的对策与措施。
  一、困难
  过去五年,我县农民收入保持了一定的增长,特别是2004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后,农民收入增长的势头加快,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89元,比2003年净增108元,比2000年净增475元。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县的农村经济收入仍然很低,农民收入增长的幅度仍然很小。2004年全国、全省的农民收入增幅都在两位数,而我县只有6.4%。从目前大的趋势看,未来五年我县农民增收的形势十分严峻,其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策性增收的空间很小或者是没有。从2004年开始,国家出台了免征特产税、降低农业税征收比率和对种粮农户直接补贴的惠农政策,农民从降税、补贴中直接增加了收入。2005年又明确了全部减免农业税,农民种地已进入零赋税时代。这就意味着今后农民依靠政策减负增收的因素已经没有了。
  第二,大宗农产品的市场销价已连续两年处在高位运行,基本与国际价格接轨,虽然国家仍然在实行宏观控制,但价格下跌的压力依然很大。粮油价格虽然目前大致稳定,但上涨的可能性基本没有。靠农产品涨价来增加农民收入的因素已不复存在。
  第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导致农民种地成本迅速上升。随着国家煤、电、石油价格的上调,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价格均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据推算,今年种一季作物每亩成本要比去年同期增加28.5元。
  第四,农村务农劳动力的素质呈不断下降的趋势。随着打工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在农村的大都是妇女和年老体弱的辅助劳力。这类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粗放经营,简单生产,新技术难以推广,新项目难以推进,农村基础建设难以开展。
  第五,由于自然、经济、区位等多种原因,国家有不少的支持政策不能与山区对接,如国家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山区就很难争取;国家出台的农机购置补贴、商品粮基地补贴,省里出台的农业技术推广补贴、板块经济发展支持等政策都涉及不到山区等等。加之我县距离省城远,交通、信息闭塞以及经济块头小引不起上级注意等原因,争取资金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
  二、机遇
  在看到农民增收面临困难的同时,更要看到存在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国家宏观政策走向和我县具体实际来分析,未来五年农民增收的机遇和条件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大目标。2004、2005连续两年中央都就三农问题专门下发了1号文件,三农问题已经摆到了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预见,未来五年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视程度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第二,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南水北调和新一轮扶贫开发计划,我县作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作为中西部的结合部,作为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区,其扶贫开发投入、基本建设投入和环境生态保护投入将会不断增加。这些都将大大改善我县农业、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第三,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的农业产业化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全县以茶叶、烟叶、药材、蔬菜、林特产业为重点的特色产业面积已达到48.5万亩,专业化、区域化、特色化的板块式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加工龙头企业已初具规模。圣水茶叶、郧巴黄牛、竹山大鸡、柳林烤烟、驴头峡牌山野菜等地方名优产品已在省内外享有盛誉。多年形成的产业基础必将在未来五年释放出应有的经济效能。
  第四,农村经济能人群体正在形成,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带领、促进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目前全县农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经济大户已达3551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5%,其中人均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大户达到1122户。这些大户不仅自己致了富,更重要的是带动、带领了他人致富。
  第五,潘口、龙背湾等大型水电工程即将开工建设,将为我县的劳务输出、建筑建材、餐饮服务、菜篮子建设等带来巨大商机,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将对我县地方财政收入产生积极作用,随着县级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工补农、工业反哺农业将成为可能。
  三、对策
  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主题,从我县实际出发,未来五年在农民增收上应突出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
  1、稳定传统的农村经济收入项目。粮油、畜禽等种养业是我县传统的农村经济收入项目,虽然它不是我们的优势,但总的块头较大,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占的份额比较大,保持粮油、畜禽生产稳定,对稳定整个农村经济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保持种养业收入的稳定,关键要在保护基本农田、深化农业科技推广、加大畜禽品种改良、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上下功夫,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科技含量来提高效益。
  2、突破性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用工业化理念来谋划农业。一是要努力扩充基地规模,要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做大茶叶、烟叶、药材、蔬菜、林特、草食畜牧业等优势产业,形成产业板块。二是要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形成稳定而强大的农副产品加工体系。要积极扶持现有的龙头企业,使之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生产加工能力,提高市场占有能力,提高应对风险能力。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和人才参与我县的农副产品加工生产,支持和引导本地龙头企业与外地企业嫁接联营,扩大生产能力,扩展企业经营规模。三是要坚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用精品名牌提高地方产品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要加大地方优良品种的注册保护工作,保护好地方优良品种,发挥无形资产的经济效益。四是要积极发展农村各种类型、适合农民要求的经济协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架起千家万户分散生产与统一大市场间的纽带与桥梁。
  3、切实加大对项目的争取力度。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方向、投资重点,多渠道、多途径搜集、掌握国家的投资信息,项目信息,及时上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争取更多的国家资金投入到我县的经济建设。
  4、继续加大农村致富能人培植。农村致富能人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最有生机、最具活力的因素。要把致富能人培植作为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抓紧抓实。一是要在数量上扩大,力争“十一五”末,全县人平纯收入5000元以上大户达到1万元以上,占到农村总户数的10%,每年新增1000户以上。二是要在质量上提高,要培植大户中的大户,使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的大户比例占到大户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使农村致富能人的带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
  5、进一步做大做强打工经济。“十五”期间我县打工经济发展迅速,2004年常年外出打工人数已达到7万多人,创收4.2亿元。打工经济收入已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打工经济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十一五”要继续把打工经济做大做强,要通过加强转岗培训、中介服务、权益保护等政府行为和民间亲朋好友介绍,打工能人带领等非政府行为相结合促进打工经济的发展,确保到“十一五”末,全县外出打工人数达到9万人,力争10万人,打工经济收入达到6亿元以上。同时,鼓励、支持打工能人回乡创业,利用其资金、信息、技能等优势为家乡经济建设出力。
  6、加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功能,提高对农村人口转移的承载能力。减少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只有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民占有的生产资源才会增加,农民收入增长才有基础。要在一手抓城镇硬件建设,扩充城镇规模的同时,一手抓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不断为农民入城进镇提供稳定的住处,稳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来源,使农民进的了,留的住,不回流。要降低农民进城入镇的门槛,对农民进城入镇后的就业、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要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
 (作者系农业办主任、副主任)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