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竹坪乡打工能人的调查与思考
竹坪乡地处鄂陕交界地,西与陕西省旬阳县接壤,南与竹溪县水坪镇交界,素有“朝秦暮楚,西楚门户”之称。全乡版土面积164平方公里,辖17个村(场、居)委会,共6539户26412人。境内山大人稀,幅源辽阔,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人地矛盾尤其突出,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农村科学技术的普及,税费改革逐步取消两工政策的落实,农民有了更多的农闲时间,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涵蓄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为打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竹坪乡一方面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规范管理、合理开发,广辟门路,疏通渠道,拓宽视野,加大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力度,促进了打工经济的迅速崛起。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优化环境,培育打工能人,加强与打工能人的联系,充分发挥打工能人的模范带动作用,积极有序的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2004年,全乡外出务工近8000人,实现务工收入400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3%。打工经济已成为我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一个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
一、打工经济的现状
1、打工队伍庞大。全乡26412人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达5000人,季节性外出务工人数达3000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乡总人数的31%,居全县之首,有“打工经济第一乡”之称。安河塘村1365人,整户常年外出达55户167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450人。
2、务工领域宽,从事行业广。90年代初打工人员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现在打工人员已遍布全国各地,务工行业也由当初的到矿区靠从事体力劳动发展转移到现在的电子玩具、制造业、服务业、水利建筑和工建工程等技术性行业。从统计情况看,从事建筑业的占务工人数的32.6%,从事采矿业的占27.9%,进厂务工的占22.5%,其它行业占17%。
3、务工收入可观。从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中抽查情况看:在矿区从事开采业的年人均务工纯收入在7000元左右,从事建筑、装璜行业的年人均务工纯收入在8000元左右,进厂务工的年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全乡每年仅从农行、邮政部门汇兑的务工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全乡年务工收入高达4000万元,与农业收入和其它收入呈“三分天下”之势。
4、务工人员素质较往年相比有所提高。90年代初,务工队伍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占90%以上,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2%,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9%,外出党员占了全乡党员总数的6.9%。
二、打工能人的现状
1、从打工能人收入上分,全乡258位打工能人中,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3位,占打工能人的1.2%;至1000万元的有5位,占打工能人的2%;资产在300至500万元的有12位,占打工能人的4.8%;100至300万元的有65位,占打工能人的25%;产在50至100万元的有78位,占打工能人的30%;产在30至50万元的有95位,占打工能人的37%;们已成为我乡率先步入富裕生活的家庭。
2、从打工能人创业领域上分,从事矿产开采业有160位,占打工能人的62%;事建筑行业的有32位,占打工能人的12.4%;办实体行业的有20位,占打工能人的7.8%;行业的有46位,打工能人的17.8%。
3、从打工能人创业渠道上分,靠组织竹坪籍劳力外出务工创业的有190位,占打工能人的73.6%;力创业的有45位,占打工能人的17.4%;创业的有23位,打工能人的9%;
4、从打工能人文化素质上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有21人,占打工能人的8%;中专或高中文化程度34人,占打工能人的13%;初中文化程度175人,占打工能人的6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28人占打工能人的11%。
5、从打工能人年龄结构上分,50岁以上的有23人,占打工能人的9%;40至50岁的有73人,占打工能人的28%;30至40岁的有133人,占打工能人的52%;20至30岁的有31人,占打工能人的12%。
6、从打工能人政治面貌上分,党员24人,占打工能人的9.3%;非党人士237人,占打工能人的90.7%;
7、从打工能人性别上分,男性256人,占打工能人的99%;女性2人,占打工能人的1%。
三、打工能人对打工经济的拉动作用
竹坪乡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全乡现有劳力13000人。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具备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纯朴善良的优良品质,但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一定的技术,再加上地处偏僻,信息传递不及时,获取用工信息途径不规范,自发组织结伴外出的,从事脏、累、苦、险工种的多,下苦力的多,在技能、管理、服务领域的少,其组织松散,存在随意性,风险大,收入不高,维权工作难等弊端。全乡52%以上的务工人员都是靠通过打工能人的组织和带动下进行外出务工的。通过他们招揽劳务,再组织民工外出,这种形式对农民来说,风险小,且收入可靠,有保障,彼此都能相互信任。李修双、但七堂、江中水等一大批打工能人每人每年组织外出务工人员都在100人以上。由于打工能人的带动,扭转了我乡劳务输出“松散”型、“盲目”型、“游击队”型的局面,杜绝了以往“正月出,二月归,无工而返”的现象,让我乡打工经济朝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的方向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1、打工能人少。在8000人外出务工人员中,仅有258个打工能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3.2%。
2、打工能人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较低的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技术时代打工经济的需要。
3、打工能人中从事“苦力型”的多,“智力型”的少;“务工型”的多,“老板型”的少;资产在100万元以下的多,100万元以上的少;非党人士的多,是党员的少;男的多,女的少。
4、打工能人服务乡域经济力度不大,在招商引资、回乡创业、支持家乡建设上效果不明显。
5、人才、资金流失严重,回乡创业的打工能人少。一部分有文化、有技术打工能人在城市找到相对稳定的工作之后,最终在外定居。一部分打工能人拥有一定的资金和经验后,想回家大干一场,但由于受当地经济条件制约,最终再度外出,放弃了家中的生产资料,异地经商发财、办企业,造成资金和人才流失。目前,竹坪乡每年都有1至2人资产在100万以上的打工能人外流。
五、主要对策
1、健全网络,优化服务,畅通信息,制定优惠政策,努力培植打工能人,支持、鼓励更多的人步入打工能人行列。
2、加强对打工能人的培训。要侧重于《劳动法》、《合同法》、《保险法》等法律知识,企业管理知识,安全知识等基本知识的培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和管理水平,培养出一批善经营,懂技术,会管理型的打工能人,积极引导他们向“智力型”行业,“老板型”能人转移,壮大打工能人资产总额。
3、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部门配合,重点抓好对打工能人的服务。认真开展在党员中培植打工能人、在打工能人中培植党员工作。充分发挥乡劳动服务机构的作用,给他们提供准确劳务用工信息。定期开展打工能人座谈会,让打工能人介绍务工经验,了解务工信息,掌握务工情况。加大对打工能人中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的宣传力度。对确有一技之长,真才实学的打工能人给予相应的技术职称。通过定期开展座谈会、表彰会、书写信件等多种形式,加强与打工能人的联系,积极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在我乡劳务输出、经济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上多做贡献,做好贡献。
4、加快乡域经济的发展,加大交通、通信、集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竹坪知名度,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出台优惠政策,简化手续办理程序,减免相关费用,鼓励打工能人回乡创业,防止资金及人才的流失,从而带动我乡经济的发展。(汤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