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双重管理 改善推广条件
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再显生机
4月20日,我县溢水镇下腰店村,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刘兵正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指导农户管理旱育秧苗。“刘主任,快来看一下,我的旱秧这两天怎么死了不少?” “是高温烧死的。水稻旱育秧与水育秧不同,高温时不能只从两头接膜通风,要从四周通风。这两天太阳大、温度高,不要再盖膜了。你这池秧今天赶紧把水浇足,还有救。”“刘主任,来看看我的秧,怎么又矮又黄?”“莫怕,是秧床缺水。只要多浇点水,再喷一点黄秧死秧灵,过两天秧就会转绿。”
4月21日,我县擂古镇田家河村,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李尚成正和镇上主管农业的王书记在田间指导农户移栽西瓜苗。“种西瓜,一定要多施钾肥,这样苗才壮、瓜才甜。”“移栽西瓜苗,头天一定将苗床浇足水。移栽后先浇定根水,再盖土,地膜口一定要封严,防止热蒸汽烧苗。”“老柯,你这样盖膜可不行,地膜两边没扎紧,好跑墒,又费工。看,应当这样盖。”李主任一边挨户讲解、指导,一边还时不时动手给农户示范。
4月中旬,笔者为检查农户育秧情况,连续数日前往竹山县得胜、宝丰、擂古、麻家渡、溢水、潘口等乡镇,各农技推广中心技术干部都在紧张地忙碌着:有的在忙着指导农户育秧,有的在忙着指导农户栽苗,有的在帮农户搞水稻盖膜直播试验,还有的在忙着建“农业科技入户宣传牌”……。谈起今年的工作,溢水镇的刘主任既兴奋、又自豪:“今年,中央与各级高度重视农业,镇上主要领导认为,抓农业离不开科技,抓科技关键是要抓农技干部,要让农技干部”干”起来。结果从春播到现在,我们星期六、星期天几乎未休息过。你看,这个村今年旱育秧,面积是不是比去年大多了?我们金湖村旱育秧,面积比这儿还要大。今年活儿虽然忙多了,但心里塌实。”
前几年,我县乡镇农技干部精神状况可不是这样。当时管理权完全下放至乡镇,基层农技干部几乎与上级业务部门断绝了来往。由于山区乡镇财力有限,农技站在机构改革中成了首当其冲的“断奶”对象。大批农技干部基本上处于“业务无人问、经费无人管”状况。为了生存,不少过去工作很优秀、成绩很突出的“功臣”、“良将”,也只好开起小店,依靠买点种子、化肥、农药等维持生计。有的干脆辞别岗位,远赴山外打工。工作条件的限制,使一大批农技干部难有作为。一方面广大农民急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方面大量先进的实用技术却因乡镇这“最后一公里”断路难与农民见面,其结果是种田农民抱怨看不到农技干部下乡;乡镇领导抱怨农技干部业务素质差,只能站个店;农技干部们觉得更冤,好好的饭碗,糊里糊涂就给砸了,没了经费,自己生活都成问题,空着肚子能搞推广?
针对以上问题,2004年,我县委、县政府在认真调查研究基础上,根据自身实情,果断改正将农技站彻底下放乡镇管理做法,在县财政十分紧张情况下,坚持将农技站收回,仍交农业局主管,实施农业局与乡镇双重管理,同时追加事业经费,改善基层农技干部从事公益性推广的工作条件。
我县农业局将乡镇农技站收回后,首先把农技站更名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明确了基层农技干部在新形势下的责任、权利与义务。2005年,借国家高度重视农业与粮食生产,农业部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之东风,对基层农技干部进行培训,指导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结合竹山县情,围绕“地膜覆盖”等六大工程、“轻简化栽培”等十大技术举办示范样板,紧密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切实抓好2005年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新的贡献。
由于技术有新招,工作有目标,条件有改善,竹山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很快展现出新的活力。如今只要漫步竹山各个乡镇,就可看到村村新树起的“农业科技宣传栏”、看到形形色色的试验田与示范畈,看到农技干部们忙碌的身影……。
粮食增产靠科技,科技推广靠什么?靠的是广大基层农技干部实实在在的行动。启动了农技干部的工作热情,竹山农业,一定会有一个新的飞跃。(熊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