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竹山县委书记 書記
文化生产力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以此推动文化自身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能力。当今世界,文化生产力不仅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更是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可逾越的路径,未来世界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时度势,作出了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大举措。认真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解放和发展竹山文化生产力,繁荣堵河文化,把竹山建成有一定影响度和知名度的文化大县,为生态水电大县建设营造舆论氛围,提供动力源泉,培植竞争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堵河文化的必要性
翻开纷繁芜杂的人类历史长卷,不难发现,水是人类文明繁衍的血液,河流是催生人类文明的摇篮。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堵河又是汉水最长的支流。据历史典籍记载和现代考证证明,堵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是女娲补苍天、伏羲画八卦、神农尝百草之地。堵河文化就是堵河流域广大人民在继承和弘扬远古创世文化和上庸古文化的基础上,以堵河流域为核心,整合堵河民间文化,融合异域移民带来的先进文化,通过世代劳动实践创造产生、并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对堵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产生深远影响的地域特色文化。堵河地域人文历史的特殊性决定了堵河文化在汉民族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堵河文化是历史留给堵河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堵河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堵河儿女为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堵河文化,既是时代所需要,更是形势所迫。
1、从发展的目标看,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最终要通过一定的文化手段加以推动,并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得到表现。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都把文化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繁荣堵河文化,既顺应了时代要求,切合中央政策,也是我们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具体举措。
2、从已有的发展经验看,发展地域特色文化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先进地区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文化的经济属性越强,文化的生命力越强;经济的文化品位越高,经济的竞争力越强;文化与经济的结合越深,地方的发展越快。曲阜打孔子文化牌、丽江打山水文化牌、洛阳打牡丹文化牌等,都是把地域文化与优势资源结合实现协调发展的最好证明。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文化在区域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竹山要想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竞争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繁荣堵河文化。
3、从竹山的发展实际看,繁荣堵河文化是实现竹山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前,竹山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重要的转折时期,建设生态水电大县,打造信用、平安、和谐竹山,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继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发展信心,鼓舞群众斗志,凝聚各方力量,把全县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生态水电大县建设上来;迫切需要引进先进的外来文化,通过思想文化引导,转变发展观念,倡导文明新风,打造文化品牌,树立开放形象,营造发展环境;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培植旅游等新兴文化服务产业,促进文化经济融合,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迫切需要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科技实力,为跨越式发展增添活力。
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堵河文化的有利条件
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堵河文化,努力构建十堰南部的区域文化中心,唱响堵河文化品牌,增强竹山在区域经济中的竞争发展能力,我们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1、丰厚的文化底蕴。堵河流域是堵河文化的核心地域,地处堵河流域中部的竹山县,因其地缘优势,得以成为堵河文化之源,集堵河文化之长,受堵河文化的影响也最深。据《康熙字典》和相关史料记载,竹山是创世神话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和伏羲画五行八卦教化民众的圣地,境内宝丰女娲山、官渡伏羲传经洞,以及原始摩崖石刻《伏羲女娲日月双修图》都为这些传说留下了佐证。早在80-100万年前,早期人类就在此生息繁衍,境内霍山坡新石器遗址铭刻的堵河文明,可与同期的“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相媲美 。商周时期,庸人的城邑建筑和青铜冶炼技术当时领先,为华夏文明史书写了灿烂的一页。历史上三次移民浪潮,竹山地域文化又广泛汲取三秦、齐鲁、巴蜀、荆楚、吴越、岭南等周边文化之长,形成了集北方文化粗犷豪放和南方文化温婉细腻于一身的秦巴特色文化。在堵河流域,我们的祖先建立过辖现今周边十八个县市的上庸古国,踏出了穿越大巴山的古盐道、古商路,使堵河文化进一步影响到堵河流域周边地区。现存的堵河文化主要有四大类:一是以创世神话传说为主的女娲文化,它体现的是一种富于创造、勇于开拓的创新思想和关注苍生、救世济难的宽广胸襟,是堵河文化的核心和本源;二是以上庸古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它体现的是一种虽处一隅,敢于做强,勇争第一的精神品质;三是以竹山高腔、民歌故事、书法绘画、皮影剪纸、奇石盆景等为代表的堵河民间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国画大师袁白涛、剪纸大师余曼白等是其集大成者,官渡民间故事、宝丰彩船民歌、薅草锣鼓等是其今天仍在广为流传的主要样式,它体现的是一种热爱故园、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人文情怀;四是以劳工大律师施洋、首义元勋张振武等为代表的革命传统文化,它体现的是一种为救国救民赴汤蹈火、勇立潮头、力挽狂澜、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英雄气慨。
2、独特的区位优势。竹山地处十堰南部地区中部,八百里堵河贯穿全境,历史上就是秦巴山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竹山方城山、田家坝即为古庸国都城和上庸郡守驻地。今天,境内纵横交错的305省道和鲍双路东出长江,西越秦岭,南通巴蜀,北达汉水,竹山正在成为十堰南部山区的交通中枢和电力输送中心,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交流,形成区域文化中心。
3、较好的文化品牌。近年来,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以“六大工程”为载体的“十星级”文明农户等系列创建得到中央、省、市委的充分肯定,竹山被定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并荣获了“全省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等荣誉称号,“十星级”成为竹山、也是十堰唱响全国的文化品牌。同时,我们积极继承和发扬堵河文化,先后成功举办了堵河文化节和驴头峡漂流节,创作出版了《施洋大律师》、《辛亥首义元勋张振武》、《白莲美教主》、《堵河源》、《炼石补天话竹山》等一大批文化产品,堵河文化正在不断发扬光大,并逐步为外界所了解;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科教文体工作都得到较大发展,这为我们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堵河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们在确保“十星级”品牌常创常新的前提下,正在积极发掘女娲文化,并结合县内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和优势资源,全力推进圣水茶文化、堵河旅游文化、绿松石-宝石文化的发展,开发文化产品,不断赋予堵河文化以新的内涵。
4、广泛的群众基础。竹山有悠久的文化传统,群众酷爱文化,也有追求优秀精神文化的强烈愿望,许多农民能讲会唱,放下锄头就是民间艺人,这种深深植根于基层群众和社会生活的文化艺术生命力旺盛,一些外来文化如黄州点子,在其原创地早已失传,在竹山竟然保存完好。现在流传的堵河文化,都是广大群众世代相传延习至今,并通过民间故事、彩船民歌等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发扬光大。群众的广泛参与极大地促进了乡镇文化发展,官渡镇荣获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宝丰镇荣获全省“彩船歌之乡”荣誉称号。群众的广泛自觉参与,为我们发展竹山文化生产力,繁荣堵河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堵河文化的初步构想
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堵河文化,必须大力弘扬堵河传统优秀文化,合理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发展先进文化,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树立大文化观念,构建大文化格局,发展大文化经济,促进大文化事业,始终保持堵河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1、在继承和创新中弘扬堵河优秀传统文化。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堵河文化,首先必须对堵河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发掘、抢救、保护。这项工作我们从2001年就已经启动。目前我们已经在深入民间采风的基础上,对竹山高腔、黄州点子、民歌、皮影等优秀、濒危的民间文化,施洋、张振武等先烈事迹,文庙、高家花屋等文物古迹进行抢救、发掘,形成了一批声像资料,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建成了部分纪念馆舍。下一步,我们要充分运用堵河传统文化样式,创作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生活的新作品,赋予传统文化以新内容、新生命。重中之重是要发掘与弘扬“女娲文化”。“女娲文化”是堵河文化的核心,其造人创世壮举和拯救苍生精神对于鼓舞我们开创生态水电大县和全面小康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文化内涵也最能体现竹山人民的精神。近年来,女娲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大,全国各地有十几个地方纷纷争打女娲品牌。我县因《康熙字典》、五代杜光庭的《录异记》、明代徐道的《神仙全卷》等历史典籍中有明确记载:女娲炼石补天处在今竹山县女娲山,女娲补天彩石就是竹山女娲山盛产的世界稀有珍贵宝石--绿松石。故在培植女娲品牌上具有其它地方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由于我们起步晚,女娲文化没有得到较好利用。目前,我们正在着手女娲文化的发掘、收集、整理工作,并于有关学术权威及民俗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达成了合作研究开发竹山女娲文化的意向,整理出版女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