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省白河县荒山开发利用的调查
陕西省安康地区政协(时任)副主席
董 先 根
董先根,男,湖北竹山人。生于1934年元月,1949年前在宝丰小学、竹山中学读书,1949年入陕南公学学习。同年西进到陕西岚皋县任武工队员、团县委干事、团区委书记、团县委少儿部长。1954年到白河县任团县委副书记、书记。1959年因所谓“右派”问题受批判,后下放劳动,又任大公社办公室主任、区委副书记。文革中靠边站。1971年任区革委会副主任、区委副书记,1974年任县革委会办公室主任,1977年任县委农工部长,1980年任县委常委、副县长。1982年任中共白河县委副书记,1984年任县委书记,1990年任安康地区政协副主席,1995年离休。
——董先根个人档案
1994年的秋天,我们对白河县荒山开发情况进行了解,并具体对中厂区7个村9个村民小组,239户的荒山开发利用进行了调查。这9个组有耕地944亩,拥有荒山3876亩(承包时的估计数,实际远不止这个数字)。
一、改革开放给荒山开发带来了勃勃生机
这次调查发现了不少得益于荒山治理的村、组、户。1982年地委在平利召开的四级干部会之后,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地在给农户划分自留山的同时,又将荒山承包到户,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治理荒山荒坡的积极性。中厂乡同心村七组村民李永明,82、83两年在自己的承包荒山中栽树1.5万株,现已成林,胸径十公分以上,再过十年,这片林子至少收入15万元。中厂村五组,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满目清翠、郁郁葱葱。全组286亩荒山,有210亩得到了治理。过去发愁的吃粮、烧柴、用材三个难题,都得到了解决。烧柴不出户,用材不出组,十年为各户盖房做家俱提供木料480多方,价值10多万元。该组1992年林产品纯收入5400元,人均50元,西沟乡安坪一组200多亩荒山治理以后,林特收入8830元,占总收入26.6%。其中被树为庄园经济户的聂学文,林特收入达3000元,成了全家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村民周永中前年一棵板栗树收入83元。他说:“年轻卖工能挣钱,老了咋办?”为了防老,他前年嫁接板栗51株,去年又接50多株。六七年后,这100株板栗每年能收入4000元。
这些搞得好的村、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条:一是有一个热衷于荒山开发的领导班子。他们对治理荒山、造福子孙认识明确,决心较大,不仅嘴能说,而且能带头实干。前几年一位乡党委书记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1987年他去一个组动员植树,乡上无偿提供树苗,要求在一面山上连片栽植,但是承包这面山的12户人没有一户愿栽,一晚上会议无效而散。第二天他又开会做工作,提出这条沟虽是12户承包,但原定三年绿化,三年不绿化的,组上有权收回,另行承包,现在我宣布这面山收回,由组上另行承包,谁栽归谁。由于荒坡较陡,加之人情关系,还是无人响应。会后这位书记又个别做工作,一户表示愿意栽,另一户看书记为难,表示会上愿支持。第三次开会宣布政策,开始一户上了山,接着由一户到三户、到五户、到九户,最后12户全部上了阵,五天植树300亩,使这面坡得以治理。这件事说明领导是关键,领导通了,没有发动不起来的群众。中厂乡这次长防整地时,书记、乡长亲自上门逐户动员,最难搞的村,成为搞得最好的村。二是有一批典型带路。中厂五组现在形成的毛栗接板栗的热潮,主要受了邻村的影响,受了本组周永中板栗收入的推动。前坡乡栽刺槐和林果,先是高远章一户干,他得益后,带动了全组,由一个组带动了全村和全乡,使该乡五年实现了人均二亩林果园。三是要坚持自己育苗。中厂村三、四、五组的刺槐所以绿荫成林,就是前几年组上育苗,大家栽。这种就地育苗就地栽,成活率高,效果好。
二、实际工作中需要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首先,各级领导对把荒山开发利用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奔小康的基础产业,思想认识不明确,旗帜不鲜明。调查的村、组尽管都有治山致富的典型,但是仍有不少农户认为治山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特别对远山、瘦山治理认为费工大、管理难、效益低,不如搞劳务来的快。中厂二组的群众说:“我们知道把荒山开发出来,收入稳当,但我们眼前的日子过不去。吃粮、穿衣、看病、孩子上学、上交各种税费都要用钱。”有的人讲:“栽活十棵树不如卖一天工。”由于财政困难,基层干部也想办一点来钱快的、收入大的企业,近年都拿了不少精力,用于找项目、跑资金。加之远山瘦山人力难组织,承包到户以后,由于需要与可能不配套,有山无力,有力无山,把山场当家产的状况都普遍存在,所以这部分荒山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2、管理跟不上,效益差。调查中的五个村统计,林特收入只占总收入的8.4%。搞得好的安坪一组林特收入仅占总收入26.6%(包括耕地内的桐、坎边桑、屋前后的果),真正来自山上的收入也不多。
3、对科技开发重视不够。调查中我们走访一些农户,栽刺槐是为了解决烧柴,现在烧柴问题解决了,不少的农户要挖刺槐改种经济林。据林特局讲:全县有14万亩刺槐,槐叶基本上是烂掉了。树干可以作香菇木耳的原料,也只是个别户试验成功。
4、有一条政策要改变。十多年的改革,农民对党在农业上的一系列政策交口称赞。但是对林特产品税有看法,一是对土地交了农业税,耕地内的林特产品又要交林特产品税,认为交了双份。二是有的地方为了简便,征收林特产品税按户按土地,不管收入多少平均分担,认为不合理。三是对不到季节就要先收税有意见,他们希望能按实际产量交税或者在交换中交税比较合理。
5、长防工程要适地适树,注重质量。按长防工程整地的要求,都要挖坑,在中厂座谈时讲的,坑长宽各二尺,深1.5尺以上。挖了多少坑我们没有具体数,但1.5尺深均未达到,一般的5寸深。这种坑点橡子、栽刺槐可以,点桐就不行。十年前挖坑点的桐,现在不是死,就是“老汉树”。可是,点橡树、栽刺槐,人们的经验是要垦复,成活率才高,可全面垦又怕影响水土流失。群众讲山区,土层厚薄不相同,建议长防整地要适地适树适办法,能垦复砌坎的还是下功夫垦复砌坎。
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鉴于目前荒山荒坡多是难啃的硬骨头,要达到完全治理并充分利用,必须动员全党全社会的力量。
1、地、县、区、乡领导要统一认识,制定规划,明确目标。山区的出路还是在山,这是对目前形势的认识和历史经验的总结。当前财政困难,资金短缺,银根抽紧对贫困地区来说是“雪上加霜”,加之我们技术管理的限制,交通、信息的制约,办企业很难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拟,可我们的优势又是有大面积的荒山,众多的剩余劳力,又是沿海和平原地区所不及的。回顾历史,不少乡村办了一些无米之炊的企业,现在不是亏损,就是倒闭。我们联系点中厂乡,过去也办过酒厂、糖厂、拖拉机厂、砖厂、油房等企业,都以亏损而倒闭。因此,各级领导要看到资金短缺不是短时间能解决,市场经济资金是向效益高的地方流动,管理技术也不是一两年所能解决,我们要化短为长,以发展原料产业,用资源优势来积累资金,带动企业的发展。因此,要把治理荒山提高到基础产业、奔小康乃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由之路的高度来认识。如果说十年前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吃饭问题的话,那么荒山得到治理之时,就是全区实现小康之日。有了这种认识,才会全神贯注,就是群众讲的“油瓶子倒了也不扶”的精神,象修地一样修山,象种包谷一样种树,任凭东、南、西、北风,抓住荒山治理不放松。全党动手,上下齐抓,三五年必见成效。我们说的重视,只是要求思想上有位子,工作上有安排,手上有典型,并不是其他工作不搞。中厂乡五组荒山治理搞的好,外出务工也不少,全组44户有37户外出务工。他们说:眼前要顾,长远也不能放。说这个意见,也不是反对办企业,而是以本地资源为依托,有效益的项目,也要乘势而上,农村工业化,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其实治理荒山也无需多的时日,一年两次,春抓育苗栽植,秋抓采种整地,每个劳动力每次十天,全年二十天就足够了。关键是领导认识,不失时机,持之以恒。
2、鉴于目前荒山都是远山、瘦山,因此要做艰巨细致的组织工作。目前实行的承包到户、租赁拍卖使用权都不失为好办法。但一些大面积边远山地,投资大,用工多,户上很难完成。白河县有的乡实行村、组集体栽植,承包给农户管理,有收入以后按比例分红,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有条件的也可以办场,但不能再吃“大锅饭”。
3、用科技增加效益。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适地适树,能栽树的地方栽树,能植草的地方植草,垦复、挖坑、砌石坎梯田都要因品种和地势而定。比如种桐的地方一定要砌石坎,使其能林粮间作,避免水土流失,达到林茂粮丰。大面积荒山治理刺槐、栗树,仍不失为先锋树种,群众讲:“岩壳上都能长。”先绿化覆盖,改变立地条件,使现状迅速改变。二是开发利用提高效益。我们算了一笔帐,全县14万亩刺槐,树叶每亩产100斤就是1400万斤,200斤养一头猪,可养7万头猪,这是一笔很大的资源,前几年日本还花钱进口。31.8万亩薪炭林一半是桦栗树,做耳料每亩每年可收入180元,卖柴只能收入35元。桑树也是一样,植桑不养蚕,拿桑叶喂猪,就会使桑树贬值。开发利用越好,效益越高,群众的积极性自然高起来。
4、把采种育苗当成治山的重要环节来抓。三十年前胡耀邦视察陕西白河县时曾讲过:“植树造林,育苗先行”的话,大面积荒山需要大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