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烟是世界性难题,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烟民人数达3.5亿,占了全世界烟民总数的1/3,更为可怕的是,我国吸烟人群正在快速向年轻化发展。据卫生部门近年所做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高中和初中男生中,吸烟的比率分别高达46%、45%和34%。吸烟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对青少年来说,危害性更大。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各生理系统、器官都尚未成熟,对有害物质的抵抗力弱,一旦吸入有害物质,不仅影响学习、危害身体、影响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甚至诱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近些年,中西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人均收入实现快速增加。随着贫困地区青少年手中有了更多的零花钱,吸烟这种不良嗜好也在更多青少年中不断蔓延并有加重的趋势,呈现出低龄化、公开化、高档化、女生吸烟比例大幅增加等新特征。
一、贫困地区青少年吸烟的自身原因
一是出于好奇模仿心理。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心理上总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有种长大成人的感觉,同时对各种事物也充满了好奇。而成年人的吸烟行为很容易给他们造成“人到成年就可以吸烟”的心理错觉,不少青少年就是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把吸不吸烟当作是否长大成熟的标志,开始模仿成人吸烟。
二是认为吸烟是相互交往的必需品。由于当前存在着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如成年人为了办事顺利,联络感情,就以烟引路,这种风气对青少年影响较深。他们也学着成年人的做法以香烟来联络同学间的感情,甚至还有同学在干部竞选、评优和评奖时也以香烟开路。
三是虚荣炫耀攀比心理。一些青少年模仿影视剧中明星的吸烟镜头,认为吸烟是时髦、潇洒、成功、富有、地位的象征,因而出现盲目攀比、摆阔气、讲排场,通过烟的档次来抬高自己身价的现象。
四是对香烟的错误认识。典型的一种认识误区是很多青少年认为吸烟能提神、消除疲劳,在学习紧张或思考难题时借助吸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甚至还有一些青少年认为所谓吸烟有害健康不过是宣传而已,并不可信,其理由竟然是周围吸烟的人怎么都没事。
二、贫困地区青少年吸烟的社会原因
一是贫困地区的人们对吸烟危害缺乏正确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贫困地区的物质生活有了质的变化,但精神文化的发展仍相当滞后,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仍未得到普遍提高,大多数家长对吸烟造成的危害并不了解,因此对青少年吸烟管教并不严格,尤其是对辍学儿童的吸烟问题,很少有人管。
二是贫困地区的教育结构失衡。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由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组成,而贫困地区对学生的教育则主要集中在学校。因大量成年人外出打工,多数贫困地区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而社会上时时处处存在的吸烟“镜头”,如办事、交友、喜庆、丧事等活动中存在的吸烟现象,以及各种影视作品中充斥的大量吸烟镜头,使贫困地区青少年极易染上吸烟等不良行为。
三是烟草销售管理不规范。当前,烟草销售没有进行分片、分级管理,也就是说,什么地方能设专卖点、什么地方不能设,什么人能买,什么人不能买,缺少严格限制,对学校周围多大范围内不许经营烟草销售也没有明确规定。青少年能够很容易地买到香烟,客观上为他们维系吸烟行为提供了保障。
四是对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不到位。目前在贫困地区,吸烟有害健康多数只是出现在香烟包装上,各种公益宣传、广告文字很少,而吸烟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医学实体参观更是没有,青少年无法从更多渠道了解到吸烟有害健康的专业知识。而贫困地区地方政府部门对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也只是在“世界无烟日”这天进行一下,缺乏宣传的持续性。
三、控制贫困地区青少年吸烟的措施
一是加强立法,严格执行有关的控烟法规。杜绝青少年吸烟,必须专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同时严格执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严格禁止和限制在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上吸烟,对违反规定者要进行严惩。加强烟草销售管理,对其进行分片、分人群来管理,让青少年无烟可买。
二是加大控烟的宣传力度。控烟工作应从“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着手,采取引导与劝阻的方法,切实执行禁止吸烟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措施,提倡全社会来关心、支持、参与控烟工作和控烟活动。不仅要加强对中小学生、未成年人的宣传力度,而且还要加强对卫生工作者、教师、公务员等群体的宣传,发挥其职业所特有的示范带动作用,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控烟的良好氛围。我们不仅要从文字上宣传,而且还要用图片和实体来说明,让青少年清清楚楚看到吸烟对身体所造成的伤害。同时要把 “吸烟有害于健康”的宣传作为长期工作来做。
三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从培养青少年多种兴趣和爱好入手,使其多参加技能运动、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缓解心理负担。同时,要关注和研究青少年的社交圈,良好的社交圈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教师和家长应对青少年社交行为予以引导,将诱发不良行为发生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是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要相互联系、紧密衔接。从学校来说,要提供一个无烟的教育环境,禁止教师在学校吸烟;从家庭来说,要重视家庭文化教育,家长要做到在孩子面前不吸烟、不谈烟;从社会来说,公共场所要严格执行禁烟规定,对烟草销售商向未成年人销售香烟的行为严厉处罚,最终达到使青少年远离香烟的目的。
(来源:新华网理论)
近些年,中西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人均收入实现快速增加。随着贫困地区青少年手中有了更多的零花钱,吸烟这种不良嗜好也在更多青少年中不断蔓延并有加重的趋势,呈现出低龄化、公开化、高档化、女生吸烟比例大幅增加等新特征。
一、贫困地区青少年吸烟的自身原因
一是出于好奇模仿心理。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心理上总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有种长大成人的感觉,同时对各种事物也充满了好奇。而成年人的吸烟行为很容易给他们造成“人到成年就可以吸烟”的心理错觉,不少青少年就是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把吸不吸烟当作是否长大成熟的标志,开始模仿成人吸烟。
二是认为吸烟是相互交往的必需品。由于当前存在着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如成年人为了办事顺利,联络感情,就以烟引路,这种风气对青少年影响较深。他们也学着成年人的做法以香烟来联络同学间的感情,甚至还有同学在干部竞选、评优和评奖时也以香烟开路。
三是虚荣炫耀攀比心理。一些青少年模仿影视剧中明星的吸烟镜头,认为吸烟是时髦、潇洒、成功、富有、地位的象征,因而出现盲目攀比、摆阔气、讲排场,通过烟的档次来抬高自己身价的现象。
四是对香烟的错误认识。典型的一种认识误区是很多青少年认为吸烟能提神、消除疲劳,在学习紧张或思考难题时借助吸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甚至还有一些青少年认为所谓吸烟有害健康不过是宣传而已,并不可信,其理由竟然是周围吸烟的人怎么都没事。
二、贫困地区青少年吸烟的社会原因
一是贫困地区的人们对吸烟危害缺乏正确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贫困地区的物质生活有了质的变化,但精神文化的发展仍相当滞后,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仍未得到普遍提高,大多数家长对吸烟造成的危害并不了解,因此对青少年吸烟管教并不严格,尤其是对辍学儿童的吸烟问题,很少有人管。
二是贫困地区的教育结构失衡。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由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组成,而贫困地区对学生的教育则主要集中在学校。因大量成年人外出打工,多数贫困地区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而社会上时时处处存在的吸烟“镜头”,如办事、交友、喜庆、丧事等活动中存在的吸烟现象,以及各种影视作品中充斥的大量吸烟镜头,使贫困地区青少年极易染上吸烟等不良行为。
三是烟草销售管理不规范。当前,烟草销售没有进行分片、分级管理,也就是说,什么地方能设专卖点、什么地方不能设,什么人能买,什么人不能买,缺少严格限制,对学校周围多大范围内不许经营烟草销售也没有明确规定。青少年能够很容易地买到香烟,客观上为他们维系吸烟行为提供了保障。
四是对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不到位。目前在贫困地区,吸烟有害健康多数只是出现在香烟包装上,各种公益宣传、广告文字很少,而吸烟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医学实体参观更是没有,青少年无法从更多渠道了解到吸烟有害健康的专业知识。而贫困地区地方政府部门对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也只是在“世界无烟日”这天进行一下,缺乏宣传的持续性。
三、控制贫困地区青少年吸烟的措施
一是加强立法,严格执行有关的控烟法规。杜绝青少年吸烟,必须专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同时严格执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严格禁止和限制在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上吸烟,对违反规定者要进行严惩。加强烟草销售管理,对其进行分片、分人群来管理,让青少年无烟可买。
二是加大控烟的宣传力度。控烟工作应从“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着手,采取引导与劝阻的方法,切实执行禁止吸烟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措施,提倡全社会来关心、支持、参与控烟工作和控烟活动。不仅要加强对中小学生、未成年人的宣传力度,而且还要加强对卫生工作者、教师、公务员等群体的宣传,发挥其职业所特有的示范带动作用,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控烟的良好氛围。我们不仅要从文字上宣传,而且还要用图片和实体来说明,让青少年清清楚楚看到吸烟对身体所造成的伤害。同时要把 “吸烟有害于健康”的宣传作为长期工作来做。
三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从培养青少年多种兴趣和爱好入手,使其多参加技能运动、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缓解心理负担。同时,要关注和研究青少年的社交圈,良好的社交圈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教师和家长应对青少年社交行为予以引导,将诱发不良行为发生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是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要相互联系、紧密衔接。从学校来说,要提供一个无烟的教育环境,禁止教师在学校吸烟;从家庭来说,要重视家庭文化教育,家长要做到在孩子面前不吸烟、不谈烟;从社会来说,公共场所要严格执行禁烟规定,对烟草销售商向未成年人销售香烟的行为严厉处罚,最终达到使青少年远离香烟的目的。
(来源:新华网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