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上网不能叶公好龙
官员上网固然有着诸多可圈可点的积极意义,但其本身也还有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虽然如今中国网民数量正在日益增多,但经常能上网的其实还是少数,很多农民、工人等弱势群体,依然不能经常上网表达。尤其在一些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方,别说是普通百姓上网,就是当地政府官员上网也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在这种网络本身尚没完全普及的情况下,各地政府官员从网上搜集、了解到的民意,其实只能是真实社会民意中的一小部分。对此,各级官员今后在继续畅通、利用网络渠道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继续利用、通畅那些传统民意反映与表达的渠道。
其次,虽然网络上不乏真实的原生态民意,但网络本身的虚拟性既是其先天优势,也是其内在缺陷所在。一些充斥于网络上的或虚假或夸张或充满情绪化的内容与信息,难免会错误地引导政府官员对某些问题的判断与认识。对网络这个载体,各级政府官员无疑应该有一种相对理性、冷静的态度,有一个相对更为系统、科学与合理的甄别、筛选过程。既不能把网络当作“救命稻草”,也不能想当然地把其视为“洪水猛兽”,听不得半点“不同”的声音,更不能动不动就对互联网或抵触或惧怕或打压。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如今确实存在这样一些政府官员,虽然在网上名气很大,搞出来的动静也很大,但其上网更多地是在展示其个人魅力,展示一种所谓的亲民态度。当真有百姓找到他要求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时,往往会退避三尺。甚至还有一些官员,经常在网上说要畅听民意,但一遇到别人在网上说一些自己不喜欢的话与事,往往不惜打击报复。这种官员上网,就是一种走马观花似的作秀,就是一种典型的现代版叶公好龙,只能让人备感失望。
网络优势应化为执政“生产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样,虚拟网络世界再为美好的东西,只有最终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对接,才能更多地展现其内在优势与魅力。在如今这样一个日益网络化生存的时代,各级政府官员不仅要积极顺应这个时代潮流,更多利用互联网去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更要逐渐将这种科学、优秀的运作模式明确化、制度化、纵深化,使网络民意最终在现实的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有效展现出来。
在这方面,如今各级政府正在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比如江西省就做得很到位,也值得借鉴。为了使广大网友的建言献策能够直达省委,江西省委专门成立了“问计办”,以两种方式使网络建言献策变成实践:一个是编发快报和简报,不仅省委书记看,还分发给省委委员、候补委员、省市各部门负责人、各市的党政主要负责人;二是把网民的重要建议在《江西日报》等新闻媒体集中刊发,公之于众,从而最大限度地让广大网友们都能感觉到政府确实是在仔细看、仔细想、用心落实网友建言。
此外,我们也不无欣喜地看到,以张春贤书记为首的湖南各级官员,也在认真把上网听取民意、网下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无论是解决高校干部任命的事件,还是株洲纪委书记利用网络在现实中反腐的事件,都是典型的例证。
应该承认,如今各级政府官员确实有许多具体、细致性的工作需要做,不可能每天都有大量时间去上网。为此,人们不可能指望今后每件事情都能有政府官员在网上看到并迅速加以解决。人们更希望看到的,其实是能够有一个让官员上网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的常态机制,是能够有一个官员和网民随时通畅、充分、有效沟通与互动的稳定渠道,是能够有一个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有机对接的工作方式。因为,只有上网的官员认真对待来自底层的草根民意,并最终通过有效的执政程序,将其内化成一种良性的执政思维与行动,才能真正把互联网的优势转化为一种现实的执政“生产力”,才能充分展现互联网政治的内在魅力。
实际上,制度固化后的官员上网,也就不会再像今天这般频繁被当作轰动性的社会新闻,更多的只是一种网络时代惯常的官民沟通常态,是一种虽然普通、平凡却处处让人感受文明与力量的互联网政治生态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