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训林
近读《史记》,笔者对秦国统一天下的史实感慨不已。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争霸,此起彼伏。为什么秦国最后仅能“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而序八州而朝同列”呢?而同为地理位置优越的大国齐、楚大国,按当时的条件他们谁都有可能完成统一大业;而结果呢?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对此,西汉文学家贾谊认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其根子在不施仁义;北宋大文豪苏老泉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而弊在赂秦。其子苏轼认为,秦国统一天下的障碍在于韩、赵、魏,而其他诸侯国没有认识到唇亡齿寒的大道理,不助韩、赵、魏,其结果,“三晋”灭亡,其他诸侯国也在所难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秦国从一个“区区之地”的诸侯国发展到“万乘之国”的帝国,固然,顺应了历史统一的大势,人心所向;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秦国君明臣贤,善于任用贤才,审时度势,而乘胜追击,把优势扩大,结果,量变引起质变,到嬴政时期仅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霸业!这个结果,几乎没有悬念。
让我们回顾一下秦国崛起的过程吧,请看看他们的君臣们都作了些什么?秦孝公地处殽函之塞,当时,并不强大!秦孝公高瞻远瞩,用“商鞅”(卫人)而变法图强开始崛起;秦武王在位3年,他知道,秦国要想兵出函谷关,必须向东边寻找出路,于是,重用“甘茂(楚人)而拿下宜阳”,从而,才有了统一天下的可能;秦昭襄王在位56年,“重用范雎(魏人)、白起继续东进,经过伊阙、长平之战摧毁六国生力军近70万,从而,为始皇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庄襄王时,又重用吕不韦(卫人)夺取魏国东郡、占赵37城;嬴政时,用李斯(楚人)之计,“奋六世之余列”,仅用10年兼并战争而完成统一霸业……这样,天时、地利、人和占尽,怎能不成功呢?而返观其他六国,虽然,有的国家比如韩国自然资源匮乏,人才奇缺,仅有申不害、韩非等政治家;而有的国家因国君昏庸,有始无终。比如,赵国猛将如云,因赵孝成王昏庸,错杀李牧,不用廉颇,错用赵括,使赵长平之战45万军队被坑杀;楚怀王疏远屈原,春申君自私自利而身死人手;特别是魏国尤其让人痛心。魏国的能人信陵君曾用“窃符救赵”的妙招,完成“北救赵,西却秦”的霸业,一举解除了邯郸之围,而位列战国四公子之首。”此后,信陵君呆在赵国十余年,后秦急攻魏,在魏使者的劝说下,又重新回到魏国。后来,为解魏国危机,他在公元前247年,曾成功地组织了一次“五国”(韩赵魏楚燕)抗秦活动,使秦庄襄王异人吓得六神无主,紧闭函谷关多年不出,一直到信陵君去世前,秦亦不敢加兵于魏。后秦用反间计,使魏王疏远了魏公子,使他沉溺酒色,抑郁而死。等到魏公子一死,秦国马上行动,吕不韦派当年吃过信陵君败仗的将领“蒙骜”一下子占领了魏国20余城,设立了东郡;从而隔断了“五国合纵”的道路,信陵君死后18年,结果,秦水淹大梁而灭魏。不仅如此,在魏国曾跑了不少“顶尖人才”如,吴起、卫鞅、孙膑、范雎,商鞅、范雎逃到秦国,成为魏国的“掘墓人” ,真是匪夷所思。
秦国统一天下与诸侯灭亡的历史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得人者昌,失人者亡”。鉴于此,笔者建议,我们各行各业的管理者要多读读《史记》,或许对你的事业更有帮助;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