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养”更要“敬”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子女好吃好喝好穿地赡养着父母,按理说“孝道”已尽,而父母却并不因此感到多么的幸福与快乐,尽管他们嘴上不说,心中却总是萦绕着些许挥之不去的怪怨。
长期以来,多数人观念中的“孝”就是“赡养”,认为只要让老人衣食无忧就是尽孝了。其实人到老年,更希望在精神方面得到子女的关心和呵护。他们渴望情感关爱,企盼心灵慰藉,向往儿孙绕膝给他们带来幸福、充实的晚年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年人对“精神赡养”的需求比“物质赡养”更强烈。
近年来,“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的大批出现,使得很多老人生活单调孤寂、有话无处说、有难无人解,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子女能“常回家看看”。而很多年轻人成家立业后,只顾“小家”忘了“老家”,连个问候、报平安的电话也懒得打;有的回到父母家后像是到了休闲驿站,心安理得地坐享其成。倘若如此对老人养而不爱、爱而不敬,就算为他们提供锦衣玉食,那也纯粹是伪孝。正如孔子所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孝”的本质其实并不重在“养”,而重在“爱”和“敬”。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陈红的一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天下老人渴望得到儿女们精神赡养的肺腑之言。人无再少年,更无再老年。为了让我们少点“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忙碌而勤奋的你我,不妨从现在开始,多去重视、关心、满足老人的一些精神生活需求吧。
其实,精神赡养并不难,都是一些举手就能为之的小事。比如:常回家看看,多陪老人说说话;常接老人到自己家里吃顿饭、住几天;多为老人做些事,小到穿针引线,大到粗重活儿,满足老人求助的愿望;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不妨多些书信问候,或多给老人打打电话嘘寒问暖。诸如此类的小事,都能让老人感到慰藉,驱走老人心中的孤独感,成为老人晚年幸福生活的最佳“补品”!(品雨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