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关注农村“小鬼当家”
发布时间: 2009-11-29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据《楚天金报》报道,因为父母忙于生计,武汉市洪山区张家湾小学女生晓蒙(化名)一人独居在校外出租房,打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活历练让晓蒙独立、能吃苦,但班主任王玲芝还是忧心忡忡:“她只有12岁,挺让人担心的……”
  晓蒙和父母从外地来汉多年,其父母接到活计就得去外地工作,为了照顾年幼的弟弟,他们不得已把晓蒙留在出租房里,半个月或一个月回家一次。晓蒙开始独居是在她小学三年级时,那时她不到10岁。
  当同龄人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时,晓蒙过早地“自立”了。她说:“开始有点委屈,但现在没有了,爸妈必须要做事啊,不然就不能生活了……”每天放学回家后,晓蒙就会紧锁门窗,不再出门。
  另一位农村小女孩晓慧(化名),家住宝丰镇铧厂村一组。6岁时爸妈就出门打工,今年14岁了,其间只见过爸爸一回面,见过妈妈三回面,8年间,只能和爸妈多次在梦里相见。6岁那年,因为家里经济困难,为了生计,晓慧的爸妈一同到珠海市打工。从那时起,晓慧就一边上学,一边守候着家里的两间房屋,她还慢慢学会了煮饭、洗衣服、照顾自己,她还种了12平方米的菜园。每隔一个星期,爸爸妈妈便会给晓慧打一次电话。懂事的晓慧告诉笔者:“我希望每天都能听到爸妈的声音,但我知道电话费很贵。”她说,想念爸妈的时候,总是躲在家里悄悄地抹眼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二三产业。这在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产生了另一个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小鬼当家”现象尤为突出。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在生活中不能直接受到父母的呵护和关爱,一些留守儿童本应是欢蹦乱跳、天真烂漫的年龄,看上去却有着与年龄不太相称的稳重、成熟。很多留守儿童说每当监护人生病时就特别想爸妈能在家,“这样自己就不会太害怕”。
  远离父母的孩子们,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留守儿童对倾诉的渴望难以得到满足,极易在心理和现实之间形成落差,这样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个别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言语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厌世嫉俗的心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可替代的。常回家看看孩子,是父母的义务和责任。     
  让留守儿童能和城里的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学习,不要让这些城市的建设者流汗又流泪。社会教育方面,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宣传,广泛开展以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和监护人的道德素养为目标,依托家庭、社区、家长学校等教育阵地,让留守儿童和监护人自主参与、亲子互动、共同提高为特征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特色主题活动,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惟其如此,才能还留守儿童一片蓝天,让他们的明天变得更加灿烂。 (朱本双)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