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孝敬父母是不需要理由的。连动物都知道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何况人呢?单单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就值得我们一生感激不尽。父母还给了我们多少爱?从小到大,他们倾注了多少心血?父母的爱真是比山高比海深。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如果我们仔细去看看父母逐渐布满皱纹的脸,青筋逐渐突显老茧加厚的手,还有那一天比一天发白的头发,我们就该明白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有一首题为《小乌鸦》的幼儿歌写得好:“河边有只小乌鸦,叼住小虫飞回家。为啥不把小虫吃?因为它想喂妈妈 。原来妈妈年纪大,不能飞往蓝天下。躺在窝里喘着气,饿得头昏眼又花。恰巧儿子回来了,妈妈叫声得救啦!”做子女的,应常念念《小乌鸦》,多唱唱《常回家看看》,从细节和点滴入手,实实在在的爱老敬老。
中国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多少年来,一辈一辈都为继承和发扬这一美德而不懈奋斗。在不少家庭里,儿子孝,闺女孝,媳妇孝,女婿孝。几辈人团聚在一起,互敬互爱,其乐融融,无比幸福,这也是弘扬家庭美德,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应采取多种形式教育子女知道父母的养育之苦,永远都不要忘记父母伟大而无私的爱。如父母的十月怀胎之苦,哄儿安睡之苦,端尿擦屎之苦,解怀喂奶之苦,搀儿学步之苦,训诫教诲之苦,望儿归来之苦等种种之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舆论和媒体导向形成合力,教育下一代由爱父母和家人进而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他人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
在我们身边生活着许多不论是幸福快乐,还是孤独寂寞的老人,他们都是在奉献中度过了几十年的人。他们的脸上写着沧桑,心里总有或甜或苦的回忆。他们正体验着儿女们未体验到的、不能想象的孤寂,他们太需要精神的安慰了。对于老人的苦衷,我们应该用心去思考,时刻提醒自己要常回家看看。有的儿女虽然给老人带去了高级的营养品、华丽的服饰、可口的水果,可这些仍然不能唤起他们内心的欣慰,因为他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这个,而是做儿女的能常回家看看他们,能和他们说说心里话,更应该有耐心地倾听老人们的心里话,因为做子女的有义务让他们过一个快乐的晚年。重阳节将至,但凡我们再繁忙,也要抽出一点时间回家和老人吃个团圆饭,或给老人去个电话来表达我们的孝敬之心。 (朱本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