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7月15日,县教育局发布公告,称“有个别中职学校在我县采取不正当手段争抢生源,有个别教师为学生介绍学校拿取中职学校回扣。”
这则公告反映了当前针对初、高中毕业生的招生现状——“抢生源”。学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抢生源”无可厚非,但要“抢”的合法合理合情。应该凭着学校的综合实力、招生政策、办学方向、学费标准、教学实绩、毕业安置等来招徕学生,而不是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争夺学生。可实际上,在日趋白热化的招生过程中,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正在悄悄上演。
究其不正当手段,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虚假宣传,夸大学校的实力,夸大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吹字当头,信口雌黄。二是恶意中伤、贬低竞争对手,抬高自己。三是预交部分学费,先收了“订金”,即使学生不愿意就读,也投鼠忌“钱”,进退两难。
招生中的不正当手段,导致招生的失序,而满怀求学热忱的学生也许不能进入理想的学校,造成人生遗憾,蒙受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尤其是有志求学的学生和学生家长,要擦亮双眼,警惕招生中的“猫腻”,要理性看待招生学校的宣传,不轻信招生人员的承诺,要从正规渠道收集相关学校的信息,从而对招生学校作出准确判断,避免上当受骗。(陈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