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租住的楼下,公用水池的水龙头去冬以前经常流淌不停,不是这家用水后忘记关龙头,就是那家用水后没拧紧,几家为分摊水费还曾闹过矛盾。可喜的是,一段时间来,这种水“长流”的现象变少了。问及原因,竟然坦言“归功”于年前的那场雪灾:楼下水管曾几次被冻裂,缺水的那些日子,他们要到处找水、提水,于是都学会了精打细算地用水,各自的节水意识也有所增强了。
类似这样的现象想必绝非个案,非常时期,恐怕很多家庭都有节约用水的“非常举措”。如采取循环使用法,用洗完脸的水洗脚,洗完脚的水冲卫生间,洗完菜的水浇花……因为缺水生活使人们充分感受到了水资源的宝贵性以及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因此能够自觉节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似乎是“因祸得福”,雪灾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但我们的好习惯不能靠灾难来“培养”,而且这样的习惯能维持多久也要打上问号。在遭遇用水危机时期所采取的一些节水举措,其实人们平时也完全可以也应该用上,不过是举手之劳。但因为龙头里的水源源不断,就漠视了节约用水。而停了水后再来节约,无疑就是“逼”出来的。我们也曾经因为灾难而在短时间内养成了不少“好”习惯。如“非典”期间,人们都自觉不吃野生动物、讲究卫生、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等。可“非典”平息后,“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人们又大啖野味起来,大街上随口吐痰比比皆是……
善忘发生在今天,灾难总是在后天。由此可见,非常时期需要好习惯,日常生活中更要养成自觉节约能源的良好习惯。当好习惯成了常态意识,即便面临灾难性事件,我们也能够更加从容应对,而不会觉得不习惯、不自在。(品雨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