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府承诺2008年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在广泛征集各界意见建议后,终于和大家公开见面了。
细数这些实事,作为一个生活在竹山的公民,我想这都是与大家实实在在密切相关的,虽然不可能与每个人有关,但对一个群体、一个阶层还是受众面不小的。而且,作为县政府近几年连续公开承诺为民办的实事,我以为,今年的实事较之以往更加务实、起点更高、更有意义。无论是针对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还是解决人们的住房难、就业,改善办学条件;无论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是提高、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和面貌;无论是加快新农村的建设,还是统筹城乡利益,协调促进共同发展……都集中体现了顺应民意、关注民愿,是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需,是真正把中央关于切实重视民生问题当作一件大事来对待,是建设和谐社会与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最好写照。
说实在的,这十件实事,对我们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真正解决起来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任何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凭心而论,都不能只凭简单的想象与感情要求。所谓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要从历史的连续性和延续性来看,必须要从我们自身可有效利用的财力、物力、人力及不能由我们自己完全做主的其它条件的改善、具备来看。既不能操之过急,一味地与发展比我们快的地方比,有太多的不满意甚至牢骚满腹;也不能坐在那里等“天上掉馅饼”或者随便敷衍,能干啥就干啥,干了啥就算啥,以为与己无关,不操那份“多余”的心。和谐、文明,有赖于政府与民心的理解,风雨同舟,同舟共济。“人心齐,泰山移。”每年抓住最迫切、最民生的事,确保件件落实,件件见效,件件受到群众欢迎,件件让群众得实惠,不断改善,不断积累,谁能说我们的明天不会更加美好呢?竹山这几年的发展,今非昔比,就是最好、最有说服力的证明。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不仅对一个地方的政府和领导是一种考验,也是对一个地方的公民素质与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承受能力和参与能力是一个检验。当然,如是,还是政府的责任要更大一些,因为,政府掌握和可支配着“公权”,这是普通群众所无法选择的。故一般情况下,群众对政府的希望、期望就是自然的、信赖的,政府是责无旁贷的。
话再说回来,不管怎样,政府的承诺已经公布于众,昭然于世。确保这十件实事保质保量、不打折扣的落实,确保用好上级的政策、资金支持,并有所创新、超额完成,就是用我们各级各部门的行动对作风建设最好的回答,就是最好的作风。这比只是说得再好要管用,也是对有些机关部门和人员“说了就完了”,纯粹是糊弄、应付、欺骗、漠视群众的态度是一种警示、诫醒。 这也不能看作是一种恩赐。群众得了实惠,他们的心中是有数的,可能会感谢我们,感恩于党,这是中国老百姓最大的可爱之处。但如果我们要理所当然地这样认为,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品雨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