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老粗”经商难赚钱
开栏语:商业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商的理念也随之变化。在我县经济快速发展之际,我们在“谈经坊”栏目中推出“坐而论道说经商”系列言论,愿能为提高我县商业水平尽绵薄之力。
“三国”中只说张飞是个卖肉的,是否赚了大钱不甚了了,想来应不算差吧。如放在当下,抛开其豪爽仗义不谈,以张哥的火暴脾气,能否赚回酒钱,恐怕还是个未知数。
记得学生时代,现步行街县医院门口有一溜卖衣服的小推儿,一次与同学前去买衣服,还没问几下,就遭到摊主凶巴巴地喝斥:“看了就要买!”乡里孩子胆子小,只好忍气吞声买了件走人。从此,每次打这里经过,都要离得远远才好。大概受此待遇的顾客非我一个,摊主的“一锤子买卖”终究不见做大,如今只好搬到很偏僻的小巷子里练摊儿去了。
这位摊主的遭遇其实是时代必然。在物质馈乏的年代,“不买也得买”的经营方式,可能还能免强混口饭吃。但随着经营环境的创优和消费者水平提高,“大老粗”经商已很难淘到一口粥,对商家各方面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同一个成功的人士,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风度、气质和仪表,一个成功的企业乃至一个商店,也应确立、形成属于自己的“商家品格”和公众形象,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内涵”。
近年来,在外来商家冲击影响及县内商业人士的不懈努力下,我县商家的整体经营水平大幅度提升,人文化服务理念深入人心,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老板虽衣冠楚楚,不时还是露出了小“暴发户”式的“狐狸尾巴”,没有品牌、没有定位的商家还是大有人在,看来,我县的“商家品格”有待提高,更是客观存在。从本篇起,我们从身边的事例入手,从商家的“亲和力”、“公众形象”、“诚信度”、“个性化”、“商业文化”等方面作以探讨,虽是纸上论道,却也言之切切,愿能对提高我县商业水平尽绵薄之力。(萧 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