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农村发展的治本之策
本报评论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但说一千道一万,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如果说生活富裕是建设新农村的目的,那么生产发展就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发展生产就是要发展现代农业。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争创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要按照集中集成的思路,推进“一村一品”,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形成规模效应。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提高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实现增产增效。
发展生产要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要紧紧依托或者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正像新农村建设并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一样,发展生产也没有固定的路径,但不管是一个村,还是一个乡(镇),要想生产发展,必须有自己的主导产业,要有比较稳定的生产、技术、市场,这是最根本的。在多数农民还离不开土地的前提下,学用科技,千方百计提高产量和质量,致力开拓和不断扩大销售市场,这是仍然需要紧紧抓住不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