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自己也是百姓”
□ 萧 然
距十堰不过几小时车程的河南省内乡县,有一保存完好的清代县衙,其中有一对联颇引人注目。上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下联是:“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古联不知出自哪位民间高手,却是深入浅出地道出了为官者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地方全靠一官”,讲的是为官责任。的确,一地之官,对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百姓富裕、环境优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地方之官是地方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头人,最熟悉地方之民情、问题之症结,因而工作起来也最容易解民之困、便民所盼;眼下,各地、各单位的发展状况尽管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不变真理,那就是:凡是社会稳定、工作有特色、发展较快地方或单位,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一定思想开阔,团结而精干;反之,凡是工作被动、成效不显、发展缓慢的单位或地方,领导班子一定发展意识不强。真可谓“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因此,大小为官,首先必须牢记“地方全靠一官”的神圣职责。
“自己也是百姓”,说的是民本意识。当下,有极少数党员干部“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却忘了根本,地位一变,思想开始飘浮起来,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自己真有许多过人之处,非寻常人可比,听到奉承话,便以为是人家真心的夸奖,自己真有那么高明,自我感觉好得了不得,看到下级和群众笑脸相对,就以为自己得到普遍的赞扬。因此从思想深处“民本”的思想淡了,“官本位”的思想渐浓,处处讲气派,端架子,实事就办得少了。“自己也是百姓”告诉我们,每个领导干部都是从百姓中产生的,本身也是百姓中的一员,也最终会回到百姓中去,成为普通一分子,因此,为官者只有时时不忘“自己也是百姓”,保持一颗平常心态,才能不会偏离人生的航标。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大气而质朴的话语,折射出伟人邓小平对祖国和人民无限深情,更反映出他作为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的神圣责任感和朴素的民本情怀。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更重,社会对我们的监督更多,群众对我们的要求更高,只有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一直保持一颗清廉朴素的爱民之心,才能不辜负领导、人民信任和重托,在各自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