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农”难题的必然选择
本报评论员
3月初,县委、县政府以1号文件形式下发了《关于着力培植农村市场主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3月底又为贯彻文件精神召开了座谈会,1号文件的出台和座谈会的召开表明,今后一个阶段,着力培植农村市场主体,将是我县“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着力培植农村市场主体,是新形势下中央对“三农”工作提出的要求。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这为我县新阶段“三农”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细读县委1号文件,字里行间就贯穿着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培植农村市场主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具体要求,就是中央精神和我县实际的有机结合。
着力培植农村市场主体,是我县多年助农增收工作的经验总结。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要有产业支撑;产业要见效,要有市场接受。这二者要对接,离不开各类市场主体的中介作用。肚倍产业再露峥嵘,茶叶产业发展壮大,山野菜走出深山,就是天新公司、圣水公司和兆华山野菜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助农增收最好例证。不仅龙头企业如此,杨勇创办的干菜合作社,各类能人组织的人员外出、牲畜外运、农产品外销也为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实践证明,我县近几年作出的扶持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培植经济示范户的决策是科学的,它不仅在过去几年内发挥了效应,而且积累了经验,为进一步培植农村市场主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奠定了基础。
着力培植农村市场主体,是我县目前解决“三农”难题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惠农政策的实施和产业的发展,使我县的粮油产量得到了稳定,茶叶、烟叶、林特、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到60万亩,畜牧业总收入达到2.7亿元,8万余富余劳力在外务工,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上升。这些农副产品如何卖出去,富余劳力如何找到挣钱路子,都是我县“三农”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只有大力培植农村市场主体,才能使这些初级产品通过深加工得到增值,才能使丰富的特色资源和人力资源走出深山,为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
有中央政策作指导,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有干群都认同的发展路子,我们着力开展培育市场主体工作,一定能够得到全县群众支持,达到助农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的预期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