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们
在县特殊学校,这里教师们长年做着一般教师难做的事:早晚为学生洗头、洗澡,休息时间为学生洗衣服,有时见学生生病为了他们喂药,帮助学生剪脚手指甲。因为这些学生有智力缺陷,自理能力偏差,为了让这些孩子享受到家温暖,特校的教师们在无声的世界里长年奉献着无私的爱。
特校这群特殊的学生来自全县各个乡镇,最多不足20岁,小的只有6岁,患有不同程度残疾,有听力残疾、有言语残疾、有肢残,有智残,还有脑瘫。生活自理能力差,有许多学生个性怪异,还存在明显的自残倾向,破坏性行为非常严重。但进校后,教师们把他们当作子女看待,一入校前勤教师就对他们进行习惯培养和知识传授,后勤教师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在学生中,倡导同学之间亲如兄弟姐妹,教育高年级学生主动关心帮助低年级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教给她们洗衣服,整理内务,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兄妹般的温暖。教师们则时时进行关爱,经常帮助学生洗澡、洗头,缝补衣服,教师见学生的脚长疮亲自为其抹药,学生病了就带学生到医院治疗,有时还陪护打针。周末教师经常带学生回家改善生活。温暖行动让学生十分爱恋学校。
后勤是特校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后勤保障尤为重要。李先荣师傅年近半百,从特校创建以来,他就调进该校,从建校的几个学生,到如今降近百名学生,他可谓是特校一名老兵了。几十年如一日,他都坚守岗位,尽管自己有“三高”,但并没有因为身体不好影响工作。一日三餐,准时开饭。即使停水、停电也想方设法不让学生饿肚子。每天变换着菜谱,调理学生生活,被学生视为贴心人。
为了做好家校共同教育,县特殊教育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为保育室配置了一台视频电脑,这是学校的第一台电脑,也是唯一一台用于与学生家长进行远距离沟通的网络设备。以前孩子们放学后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与食堂的电视为伴,长期远离父母的焦虑使孩子们孤独自闭。鉴于此,保育老师总是在晚上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与自己的家长进行视频聊天,帮助学生找回家的温馨,让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既消除了心理上的疾病,又拉近了与亲人间的距离,虽然是远离父母,但是学生却能够天天与家长沟通,让学生从此不再孤单,回家的感觉在网络上成为现实,。
这里教师爱校如家,从小事做起。他们总是以主人翁的身份出现:花坛长草了,无论是年迈的教师还是年轻力壮的教师;不论是体魄强健的男教师,还是文静柔弱的女教师都争先恐后地干起来。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爱护花草树木。建设绿色校园是每个教职工义不容辞的责任。 特校教职工利用休息日,经常为学校当义工——清垃圾、修桌、凳、门、窗、修理水龙头等。每年为学校节支几千元。
为了当好特校教师,让特殊学校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里的教师们没有因为教育对象是弱势群体,就工作敷衍,而是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把新的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题,在探索中学习,在参与中发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在教研活动月时,教师每人都有一堂好课。让人体会到特教也能如此精彩。李敏、雷琼教师的公开课不是一节普通的语、数课,简直就是艺术体现。让人受益匪浅。 (李宝玲 朱春耕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