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三万”风拂花烂漫
发布时间: 2011-06-20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县教育局“三万”活动九村巡礼<?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11年的春天是一个不平凡的春天。

五十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煎熬着华中大地。干裂的土地在期待,无言的小草在期待,焦灼的禾苗在期待;秦巴山区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在期待,它们顽强地吮吸着大地深处的微弱的潮丝,等待着春风化雨的时刻便迎风怒放。人民也在期待,他们不仅期待上苍的垂怜,更期待着享受到改革开放的丰收果实和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实现新的发展。苍天无情人有情,一场察民情、解民忧、重民生的及时雨先于大自然甘霖到来了。228日,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召开了全省“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电视电话会议,揭开了在我省政治生活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为期三个月的“三万”活动序幕。湖北省在行动,十堰市在行动,竹山县在行动。竹山县教育局也遵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立即行动起来了。39日,经过一个星期的动员、组队和培训,教育局20名工作队员肩负着“与民增感情、干部强本领、农民得实惠、工作增活力”的政治使命,分赴麻家渡镇九个村,开始了“进万村入万户”这一创新性的人本关怀、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活动。

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工作队员们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着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满腔热忱,克服各种困难,迅速进入角色,跋山涉水,走村串户,扎根在一线,吃住在农家,和农民拉家事,讲政策,谋发展,带着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与温暖走进人民群众的心田。工作队员们脚踏实地,完成了户访2000多户,电话访问和书信访问300多户,实现了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四个全覆盖”工作目标,赢得了广大村民的热情拥护和高度评价。“三万”活动渐入尾声,为使这一活动精采落幕,525日至29日,教育局“三万”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对九村“三万”活动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巡查探访,再次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对“三万”活动的真心拥护和热情支持,感受到“三万”活动每一个环节对人民群众的精神与生活所产生的鼓舞与激励。我们记录下“三万”的点滴与花絮,作为对省委省政府“三万”活动这一英明决策和伟大创举的献礼。

 蛟龙村:基础建设展新颜

蛟龙村距县城43公里,是麻家渡镇最偏远的行政村。蛟龙村山大人稀,自然条件差,是县内有名的贫困村。近几年来,由于政府的扶持和社会的关爱,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改观,有了通村水泥路,建起了希望小学,修通了数十条饮用和灌溉用水堰渠,还拥有一个简陋的村级卫生室。但由于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和留守人口结构老年化的制约,该村仍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面临的民生与发展难题仍很多。“三万”工作队进村后,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对该村五个联片组居住的的243户人家进行了入户调查,对该村的社会经济的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和认真分析,向局“三万”活动领导小组反映了蛟龙村存在的阵地建设缺失、饮水难等六个具有共性的问题。工作队一方面积极反映情况,联络职能部门,提出工作建议,争取扶持资金,一方面自己动手办实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蛟龙村委会原有几间办公用房,但为了筹资修筑通村水泥路而变卖了,后来一直没能建成新的办公室。为了帮助蛟龙村建成新的办公阵地,工作队与麻家渡镇中心学校协商,借用该村学校闲置房三间作为村委会办公室,争取到县一中扶持资金3万多元对房屋进行维修,购置了办公设备,制作悬挂各项制度,从而成功地帮该村建起了办公阵地。

去年8月,山洪冲毁了大部分饮水堰渠,原来已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的蛟龙村重又陷入饮水难的困境,该村仅有的405亩水田也因缺水无法春耕育秧。工作队经一中筹款从房县买来25吨水泥,修复了引水堰渠31条,长达21000多米,及时解决了村民饮水困难,帮助村民迅速恢复了春耕生产。

据村干部介绍,在“三万”工作队的帮助下,蛟龙村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村委会有了自己的门面,学校得到修缮;尽管遭遇大旱,村民仍能喝上清洁的山泉水,稻田里的秧苗长势喜人;村卫生室也添置一些新设备。村民不仅对政府的感情进一步加深,对建设新生活的热情也进一步高涨。在修复堰渠的过程中,村民自发地来到工地,出工出力,仅用了10天时间就完成了2万多米的堰渠修复工程,情景让人感动。“三万”活动使蛟龙村在脱贫致富、民生幸福的道路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涧沟梁:学生坐进了新教室

今年的儿童节对于涧沟梁村的孩子们来说,特别有意义:在阵阵清脆的鞭炮声中,16名儿童告别了昔日破旧的校舍,带着天真的笑容走进了明亮一新的教室。

涧沟梁村位于麻家渡镇东南隅,距镇中心约4公里。涧沟梁村现有人口1106人,0-6岁学前儿童50人。涧沟梁村是教育资源整合时按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就近入学”的原则保留的一个教学点,按整体规划拟设学前教育中班、大班和一年级、二年级4个教学班。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许多家庭已迁居城镇,有条件的家庭也设法将小孩送到镇小和幼儿园就学,但也有部分家庭由于各种困难而将孩子留守村子,在村小就学,目前该教学点仍有16名学生和6位教职员工。然而校舍由于年久失修,大多数房屋椽檩腐烂,瓦片脱脊滑落,门窗破损,有4间房墙体开裂,存在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对于教学点的建设,政府投入少,而村里又拿不出钱,连村委会办公室都是借用村小的房屋,一时间,涧沟梁教学点的排危维修成了镇中心学校、村支两委的一大难题,也成了涧沟梁村人民的一块心病。

 “涧沟梁最大的民困是缺水,最大的民需是教学点的排危改建。”“三万”工作队进村后,了解到这种情况,及时向局“三万”活动领导小组提出报告。<?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327,按照教育局领导指示,工作队、镇中心学校和村干部一道对教学点进行实地勘察,迅速拿出方案,由教育局设法筹集经费尽快对教学点进行排危改建。工作队立即行动,和中心学校、村领导一道对排危改建进行评估预算,设计方案,邀请局分管校舍安全与维修的副局长等领导两上涧沟梁和村干部现场办公,确立排危改建方案,调度临时教室,招标施工队,使涧沟梁教学点的排危改建工程在5月初顺利开工,5月底全部竣工,为16名儿童送上了一份节日大礼。

         关东沟:残疾人坐上了新轮椅

关东沟村在麻家渡镇的东北角,整个村子的地貌就是两条沟,全村354户人家1365人全都散居在这山沟里。关东沟山多地少,农业生产受到很多自然条件局限。近年来,镇政府和村支两委因地制宜发展林特产业和务工型经济,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很多家庭走上了致富路,132户人家到镇上盖了新房,奔上了小康,然而因为智障、残疾而致贫的家庭也不少,在留村的农户中,低保户有60余户,其中10余户贫困程度严重。

325,“三万”活动工作队访问了2组张学兵家。这是一户因残致贫的特困家庭。12年前,现年45岁户主张学兵在矿上务工时受伤,导致腰部以下神经麻痹而瘫痪,妻子因此携子出走至今尚无音讯。张学兵的母亲今年整80岁,腿有残疾,拄单拐。十多年来,娘儿俩相依为命,靠张学兵坐在轮椅上编土筐维持生计;实行低保政策后,政府为他们办了低保。由于母亲年岁已高,又有残疾,因此张学兵还要坐在轮椅上洗衣做饭。张学兵住的土木结构的民房,有很高的木门槛,进出都要喊邻居帮忙搬轮椅。张学兵坐的轮椅是请人用钢管和自行车轮子焊接的,用久了,部件锈蚀,很不顺手。张学兵编土筐的材料都是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购买的,销售土筐也要依赖他们。张学兵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工作队员去访问时,他正在院坝里坐在轮椅上劈篾片。当工作队员问到他有什么需要时,他说,政府对他们已很关心了,左邻右舍也很照顾,别的什么都不要,只想要一把新轮椅,放在屋里用,免得搬进搬出的,太麻烦邻居了。工作队及时将情况向片区工作队反映,并代张学兵写了申请,拿着残疾证,找到了镇政府民政办和县残联,讲述了张学兵的情况,赢得了民政办、残联领导的深切同情,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513,县残联的同志亲自为张学兵送去了一把崭新的不锈钢新轮椅。

为做好贫困户的慰问工作,工作队向教育局领导进行专题汇报,在局领导的支持下,组织全局干部进行定向募捐,并及时将募捐款分送到特困户手中,为他们送去了政府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

       杨家河:为村民延伸幸福路

杨家河村是麻家渡镇北部的边缘村。由于地处偏远,村级公路建设任务很重。前几年,国家实施康庄工程,杨家河依靠国家财政扶持和村民集资,建成了通村水泥路,给村民出行带来了极大方便,村民们把水泥路称为“幸福路”。由于村级经济匮乏的限制,村级公路建设还不能满足村民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尤其是高家湾至黑虎村段至今还是曲折狭窄的山路,给村民出行和学生上学带来了极大不便,村民把这段路称为“断头路”。杨家河村现有208户农户795人,在校学生46人,由于人口较少,村小在教育资源整合时被拆除,这46名学生被分流到总兵安小学和黑虎村小学上学,其中在黑虎村小学上学的有31人,每当雨雪天,学生们在泥泞的山路上上下学,坡陡路滑,家长们十分担心,许多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拄着拐杖接送。村民们热切盼望能修通高家湾至黑虎村的水泥路。

“三万”工作队入村以后,及时掌握了这一民情民意,为了把“断头”路变成“幸福路”,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一起勘察实地,进行工程预算,商量筹措资金的办法,初步确立了修建杨家河麻家渡至黑虎村环形公路的方案。4月底,工作队向教育局领导作了专题汇报,58日,向教育局提交了《关于修建杨家河村至黑虎村环形公路的申请报告》,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教育局领导当即批示勤工俭学办公室给予资金扶持。一个由村委会组织3000个劳力,投资12万元,全长1.5公里的村级水泥路的修建方案正式成形。目前,杨家河正在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筹措资金正陆续到位,不日即将开工。公路修通后,村民行路难,学生上学难的矛盾将大为缓解。杨家河村民正以激动与急切的心情盼望着早日踏上这不断延伸的幸福路。

          罗家坡:产业结构调整添后劲

2011220,中共麻家渡镇委发布一号文件,对全镇经济工作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规划和实施措施,思想明确,思路清晰,尤其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力度不凡。一号文件将罗家坡定位为蔬菜专业村,重点发展水生菜产业,政府实行每亩300元的奖励政策。罗家坡村毗邻集镇,地势较平坦,水资源相对丰富,发展水生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工作队驻村后就以“产业结构调整谋发展”为主题开展“三万”活动。但是村民对政府推进水生菜产业,扩大莲藕种植的良好意愿和优惠政策并不热心,甚至有抵触情绪。工作队在调查走访中得知,去年县乡两级政府对村民莲藕种植的补贴和奖励至今没有兑现,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工作队员立即和村书记一道到镇委向邵书记当面汇报。把罗家坡打造成水生菜专业村是县乡两级政府共同推进的一项计划,2010年的奖励办法是县里补助每亩300元,镇政府补助每亩100元。由于县里的补助款没有到位,所以补助暂未落实。邵书记听了汇报后非常重视,当即拍板马上筹款,立即兑现,在随后的三天时间内,邵书记亲自出马,向财政所等单位借款300万元,将2010年的莲藕种植补助全部兑现到农户手中。奖励兑了现,农户得到了实惠,农民种藕有了后劲,产业结构调整增添了活力。现在罗家坡村农民种植莲藕热情高涨,出现了许多莲藕种植大户。罗家坡村正处在“竹房百公里城镇带示范区”内,小荷已露尖尖角,不日就将迎风绽放。翠绿的荷叶,娇艳的莲花,不仅给罗家坡人民带来发展的果实和丰收的喜悦,也将给竹房百公里城镇带建设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总兵安:学生有了新桌椅

总兵安是一个核心村,周边还有一些卫星村落,由于人口相对集中,在基础教育资源整合时,总兵安小学保留了,成为麻家渡中心学校辖下的一个教学点,有76名学生在读。由于缺少投入,所以该教学点多年来旧貌依旧。不仅校舍斑驳,校内设施也简陋寒碜,很多学生坐的是长条凳,用的是柴禾桌。村里几年前就有维修的心愿,可由于经济拮据,连自己的门户也不能刷新,只好任其自然,至今好梦难圆。工作队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村民的愿望是不要将总兵安教学点撤并,最好能帮助村里把学校翻修一下。对于村民们这一小小的心愿,工作队员们深切同情,但也深感为难,虽然是教育机关的干部,但深知单位经费拮据,更没有建设教学点的项目经费可以调剂。工作队员们为此放心不下,在走访中每当听到家长们说到学校的事便分外揪心,有时还弄得彻夜难眠,工作队员们一边向局里反映情况,一边积极想办法,最后在局领导的支持下,找到了一个从仪供站抽调扶持资金,从其他学校调剂闲置课桌椅的解决办法。有了资金和课桌椅,队员们欢喜雀跃,村民们热情高涨,村委会六十五岁老李书记亲自上阵,大家齐心协力,买材料,拌砂浆,刷墙壁,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不仅将学校修缮一新,而且把村委会办公阵地也妆扮得素雅亮丽。

4月底,工作队员借了大卡车,把从各校调剂到的80套崭新的课桌椅送到了总兵安教学点。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欢笑着,吵闹着,搬出高高矮矮长长短短的破桌凳,将整齐闪亮的新桌椅抬进了还散发着石灰气息的教室,这不是节日胜似节日的场面,不仅会使“三万”活动工作队员们终身难忘,也将永远铭记在孩子们的心底。

       桂花双堰:联袂奔走为求水

麻家渡镇山沟相间,山不太高,沟不太深,特殊的地形导致集水困难,山上不存水,沟里也缺水,使麻家渡镇成了严重缺水的乡镇之一,而以桂花树村和双堰为最甚。近几年来,县乡两级人民政府为解决全镇村民饮水问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由于人居分散,工程浩繁,缺水之难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纾解。

教育局“三万”活动驻桂花村和双堰村两支工作队各有两名队员,他们在走访调查中,都为村民们缺水的呼声所感动,特别是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留守老人和儿童,老人拉着孙子,提着水桶,摇摇晃晃地到半里开外的水塘提水的情形让人挥之不去。两个工作队不约而同地想到把解决村民饮水难的问题当作办实事的主题。俗话说,想时容易做时难,要彻底解决两村人民饮水难的问题并非易事。由于人居分散,近则几里,远则几十里,建水厂,集约经营,仅引水管一项投入就让人望而却步;逐户解决,水源条件不够,大多农户居住高处,水源在低处,引水动力也是无力攻克的难题。也正是由于高投入低能效的客观条件制约,造成了两村人民饮水难难以解决的困境。但两支工作队的队员们并不甘心,他们决定联合起来,一定要想方设法解决两村人民的这一最大的民困。他们一方面写报告,找领导,穿梭在镇政府和水务局之间,奔走呼告,为民请命。一方面深入调查地形环境,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为了能给领导决策提供方便,他们在反复考察的基础上设计出几种预选方案送到领导的案头。镇委镇政府和水务局的领导对两支工作队反映的情况高度重视,也为工作队员的为民纾难的执着精神所感动,决定不惜代价,不计成本,力争早日让两村人民喝上甘甜的自来水。在“三万”活动即将结束的日子里,两村工作队的队员们再次相约到镇政府和水务局,当他们得知两村人民的清洁饮水工程已进入立项程序时,他们才舒了一口气,为自己能为同甘共苦三个月的村民们尽一份绵帛之力而深感快慰。

        折峪河:依依话别鱼水情

折鱼河村地处麻家渡镇南一角,距集镇16公里,与鸡公梁村、太山庙村、刘家河村和宝丰镇的下坝村毗邻,东西宽3公里,南北长7公里,流域面积仅6.9平方公里。这是一个偏辟贫瘠的小村,全村只有240户人家850口人。折鱼河村是个贫困村,在240户农户中有106户贫困户,贫困人口321人,占到全村总人口的38%。折鱼河村人民是勤劳的,他们在这片2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人均2.1亩的耕地里栽种果木,畜养牲畜,种植玉米、水稻、小麦、油菜,用顽强的生命力演绎着他们追求富裕的执着和驯服自然的坚韧,用纯朴的微笑和精致的农家饭欢迎“三万”工作队的到来,诠释着洋溢心底的对党和政府深情厚爱。工作队到来时,村民们没有城里人那种处变不惊的冷漠,没有生意人那种狐疑重重的世故,也没有江湖人那种虚与委蛇的寒暄,递上大碗茶,端上家常饭,用朴素而至诚的礼仪向人们展示出折鱼河村人民人性至美的丰采。工作队员们将永远记得与老大娘们闲话年景的笑声,永远记得在陈伟家共商养殖项目的情景,永远记得村民要求学习油茶、魔芋种植技术和黄牛养殖技术的热闹场面,永远记得同村书记谋划危房改造、公路建设的庄重表情。在三个月的日日夜夜里,为帮扶贫困,工作队员找渠道募捐,在折峪河这一片小小的热土上凝聚着全社会的点点爱心;为谋发展,他们的足迹踏遍了240户人家,采集了来自240户人家的民意民情,向政府提出了5条折鱼河村发展建议。工作队离村时,村民们自发赶来与队员们执手相送,追问着“三万”活动结束了,“三万”干部何时再回来。在教育局“三万”活动总结汇报上,工作队员说出最令人感动的话就是“我们的人民最可爱,人民的恩情不能忘。”

短短的三个月的时间里,在小小的九个村子里,产生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令人感动的故事。三轮车主龚敏免费接送“三万”干部的事迹,席实坤老人主动为“三万”干部当向导的传说,已经成为“三万”工作队员们交口相传的佳话。是的,“我们的人民最可爱,人民的恩情不能忘。”可以预言,这句似曾相识的话将成为“三万”活动的流行语伴随着“三万”活动这一壮举而载入社会发展的光辉史册。         (向继明   柳文成)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