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潘口中心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纪实 徐涛 黄纪润
滚滚的堵河流水宛如少女的玉臂由南向北伸展,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她那肘弯深处,闪耀着夺目的光芒。那,便是竹山县潘口心学校。五十年来,山水灵气、文化积淀、淳朴民风和进取精神在这里融会交织,激荡出一所充满活力的农村初级中学。而今,该校注重与时代同步,牢牢咬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旋律不放松,立根于学生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使学校德育呈现多姿多彩的面貌,也使该校年年中考成绩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全县教育教学的领头雁、排头兵。
(一)
信步于潘口中心学校,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教室里,学生探究互动性学习蔚然成风;寝室里,整齐划一,一切摆设准军事化;食堂里,学生自觉排队,秩序井然……
曾几何时,就在这美丽的校园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总有一些令人不满的现象出现。我们不难看到,清扫刚结束后的校园,就有我们同学扔下来喝完的饮料瓶、方便面袋;在整洁的校园里,有我们同学随手丢的果皮纸屑;在书声琅琅的课堂上,有的同学却精神萎靡不振;在安静无声的自习课上,有的同学们叽叽喳喳甚至高声喧哗;在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上,有的同学却左顾右盼、窃窃私语。还有一些同学受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讲粗话、脏话、争执、打架、搞不团结;为了自己的酷劲,留长发、穿异服,把充满知识氛围的校园变成了他们的T型舞台。以上这种种现象,不仅严重违反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而且也破坏了学校为我们提供的和谐的育人环境,与我们当今社会所倡导的文明主流不相符,引起了学校领导一班人的高度关注和深刻反思。养成教育已为学校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2006年3月,潘口中心学校校长郭正安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全校教职工立即行动起来,以《若干意见》为指导,深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切实摒弃学生身上的种种不文明行为,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全面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共建和谐校园。为了统一指导全校的养成教育工作,学校成了由校长、政教主任、总务主任、班主任、教师代表、家长代表以及派出所干警组成的养成教育领导小组,共商学校养成教育工作计划,形成了养成教育处处有人抓、时时有人管理的责任网络。
(二)
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培养人、愉悦人、影响人、教育人。潘口中心学校校领导一致认为,潘中最大的劣处是办学条件差,最大的优势是充满着人文关怀的气息。良好的人文氛围,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是良好校风校纪的先决条件,将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近年来,该校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以校园的净化、绿美、美化为起点,挤出有限资金进行整顿。学校营建了标准化宣传橱窗,在教室和楼道的显著位置悬挂了伟人画像、名言警句、文明标语牌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在潘中的每个角度,处处都在吸引视线、处处都在争夺目光。2006年,该校挤出15000元制作了温馨提示语标志牌,使“八荣八耻”等真正进校园、进班级、进头脑。“用尊重的态度对老师,用欣赏的目光看学生”“校园是我家,美化环境靠大家”等富有人情味的标语不但能够为学生所欢迎和接受,还给严肃紧张的校园生活增添亮色和乐趣,成为装点校园、展示学校风貌的一扇亮丽窗口。这些有道德意义的人物,能引发人们的联想,比如看到岳飞、周恩来、刘胡兰、黄继光等人物的画像,会唤起一种对高风亮节的钦佩,于是激情满怀……不要小看教室内墙壁上那几行醒目的名言,不要小看教室里那还略显稚嫩的黑板报,不要小看校园广播里播出的乐曲和稿件……这一切一切,无不为学生的养成教育创设良好的氛围。
潘口中心学校坚信“卫生才有健康,安全才有质量”的目标,开展“地面无纸屑痰迹,墙壁无蛛网墨迹,桌椅整洁无乱画,门窗干净无灰尘”等“十无”活动,培养学生讲文明、树新风的习惯。学生宿舍管理一向是学校管理的头号难题。潘口中心学校现有住校生1100人,学生宿舍大大小小有35间,每间宿舍少则30余人。学生寝室配备专职寝室管理员,宿舍文化墙统一张贴入住学生生活照、家长电话、医院电话,便于清查学生就寝情况和提供医疗服务。从寝室窗口望进去,碗架、盆架擦得一尘不染,被子叠得方方正正,床单铺得平平展展,毛巾、饭钵摆放得整整齐齐。尽管什物的档次不高,但仍给人以舒适的感觉。该校对学生寝室提出“八个一条线”的要求,即床单铺放一条线、被子叠摆一条线、脸盆摆放一条线、毛巾搭放一条线、包裹存放一条线、饭钵搁放一条线、牙具摆放一条线、茶瓶水壶一条线;做到了“八个统一”,即床单、脸盆、饭钵、毛巾、牙具、不锈钢菜桶、标志牌、制度牌统一规格。现在你无论什么时候,任意走进一间宿舍,就会感到宿舍内物品的存放格局,令人耳目一新,给人以美的享受。正如有位领导所言,该校已做到了三不怕:不怕什么人来检查,不怕什么时候来检查,不怕检查什么地方。一位学生家长看到学校房舍后说,学校办学条件虽然差,但实现了最好房子是学生的寝室和教室,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我们放了一百个心,娃娃儿在潘中读书享福啊!
(三)
养成教育需从日常的言行举止入手对学生进行训练,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是一种细致的积累式的教育,欲积日常行为的涓涓细流,而后汇成良好品德的大海。养成教育要求进行经常性练习,反复抓、抓反复,持之以恒,方能生成稳固的好品格。我国自古就有“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教育格局。
开展调查研究,体现养成教育的方向性。2006年3月,该校以抽样形式在学生广泛开展了养成教育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情况进行详尽的统计分析,撰写了调查报告,为养成教育的全面铺开提供了依据。通过调查摸底,校领导心底有数、教师有的放矢,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应注重从细微处抓起,时不我待。读一篇课文,就应该要求学生富有感地朗读;做操,就应做到朝气蓬勃;扫地,就要扫得干干净净。
开展主题活动,体现养成教育的针对性。首先,通过在学生问卷调查中反映的问题,学校以主题讲座的形式,先后开展了“伸出手,弯下腰”活动、“学校是我家,我们都爱她”活动、“共建节约型学校”活动等。每年九月,学校都要进行一次“入规”教育,把铭记校训、教唱校唱、学做体操、遵守校规作为主要内容。每周升国旗必诵校训,每周集会必唱校歌。其次,在各班通过不同形式开展“我自律”活动。2006年4月,该校将教室墙壁粉刷一新,可总有个别班学生在墙上乱蹬,留下各色脚印。严禁不能奏效,惩罚效果也不明显,该班班主任在墙上贴了一张纸条,上书:小心墙壁弄脏你的鞋底。学生见后大笑。此后,墙上不再有脚印。
发挥校本课程,体现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学校把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列入校本课程内容,进课表、进课堂、进头脑,有分管校长和政教主任兼代,做到有教师、有教案、有记载、有成效。分管校长根据新颁布的《守则》、《规范》制定了《中学生一日常规》、《中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养成教育三字经》,使学生记在脑中,落实在行动上。同时,坚持一日一小结,一周一通报,一月一考评,把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与“十星级”学生评定结合起来,纳入学生品行考核内容,记入学生素质档案,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
融合教育力量,体现养成教育的整合性。对于习惯差、品行不良的学生,潘口中心学校积极开展由“家长、班主任、派出所干警、学校党员干部”组成的“四位一体”帮教活动,开通亲情电话,建立帮教档案,实行零距离交流沟通,规范不健康的言行。2006年暑假,潘口中心学校结合“办人民满意教育”和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了“百名教师进千家”家访活动,全校教师积极参与,跋山涉水,使家访的覆盖率达到100%,重点访查留守学生。七(3)班班主任刘丙明老师,在家访中了解到一姓欧学生的父亲在襄北农场服刑,母亲痴傻,爷爷、奶奶年过古稀,而他在校上课顶撞老师,不做清洁和同学打架,真可谓“谈欧色变”。刘老师了解到情况后,主动找其交心谈心,分析其弊害,解决他学习上的困难,还在他生日的那天送他一套衣服和学习用品。该生收到礼物动情地说:“刘老师,您让我找到了父爱,我一定不会辜负了您的希望。”像这样发生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还很多,正是这浓浓的爱意沟通着学生,使其不断健康成长。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堵河之滨,风帆高挂。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共建和谐校园,潘口中心学校的教师们正在努力探索着,辛勤耕耘着,默默奉献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