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九年义务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教育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使“学困生”留得住,乐意学,学得好?官渡中学从2006年2月以来创立了针对“学困生”创设不同教育方式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转化一个学困生比培养一个优秀生更重要”的响亮口号,全体教师用爱心搭起了一座与学困生沟通的桥,采取一系列帮扶“学困生”转化的方法,形成了官渡中学独特的“学困生”的帮扶特色。
一、强化领导,形成共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张明学、党支部书记高俊为组长的“学困生”帮扶领导小组。把一个教师是否热爱“学困生”提高到是否热爱教育事业的高度来认识;对“学困生”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有加,用“进了官中的门,都是官中的人,出了官中的门,还是官中的人”的爱生口号来统领全体教师对待“学困生”的态度。
二、真诚相待,以情感人。学校对各班“学困生”进行了摸底排队,首先在生活上保障他们能安心学习。开展党员、教师与“学困生”结对活动,把爱心写在行动上。给全校20多名由于父母离异、父母病残或死亡的学习、经济“双困生”送上温暖,每一位党员、教师包一个“学困生”的吃饭问题,使他们感受到学校是个温暖的大家庭。
三、用心呵护,用情交流。对学困生的教育坚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坚持“不打、不骂、不罚”,坚持耐心等待不急躁的方针。对犯了错误的学生由班主任或政教主任在“谈心室”进行深入细致地交谈。九(6)班班主任徐武老师对班内一学困生的“交心”坚持数月如一日,耐心开导,诚心所至,金石为开。终于在一次“爱生在行动”的主题班会上,这位学生从内心发出了“老师是真心爱我的”呼唤。
四、因人施教,鼓励进步。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对学习要求分别采取了“降低难度,减少作业量,加强个别辅导”等有效措施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与恐惧心理。发现他们当中的微小进步或闪光点,都在班级日记中进行记载及时表扬鼓励。在体育、美术、音乐等方面有才能的“学困生”,学校努力为他们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在校级获奖的学生,校长、书记都要亲自为他们颁奖。
由于措施得力,该校学生厌学情绪明显降低,学生在校留得住,学得好,其做法深受社会好评。 (张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