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县十大杰出教师、宝丰镇中学教师张云
有位名人说“教师的敬业是学生成才的基石。”宝丰镇中学九(2)班班主任张云,多年来担任班主任,视学生为亲人,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身体力行着教师的神圣职责。
身教重于言教
班主任除当好课任教师外,还管理班上各种“内务”,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长”。而张云从1986年走上工作岗位后,长期担任班主任,特别是2001年到宝丰镇中学后,一直担任大班班主任。为了管好一个90多人的大班,她结合校规制定了“班规”,对学生迟到、早退、骂人等现象,她象法官一样按照“班规”处理。
在“班规”里,她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不迟到、不早退。而她本人也力争做守时的楷模,从教十几年来,只要有她的早晚自习和正课,她总是提前5分钟到教室门外“候课”,并早已养成习惯。2006年4月20号,星期一进行了期中考试,当晚她批完3个班的英语试卷时,已是第二天凌晨2点多,早晨的闹钟铃声未能将她闹醒,直到早自习的钟声响起才被惊醒。她满脸愧色地跑到教室时,早自习已上了十分钟了。下自习时,她对同学们说:“平时你们迟到了,老师罚你们背书,今天老师迟到了也该罚。”于是,她让学生们给她选一篇长一点篇幅的课文,她利用早饭时间熟读,早饭后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流利地背诵了下来。自此,班上很少再有迟到、早退现象。
视学生为亲人
爱学生是老师的责任。她所在学校是一个寄宿制学校,每到周日下午,学生们背着粮、菜从四里八乡来到学校,学校里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就成了他们在校的“家长”。
2001年秋,她调入宝丰中学任初一(8)班班主任和两个班的外语教学工作。班上的学生张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每次发病就会四肢无力、身体疲软、面无人色,极其吓人。每次她都为她垫钱买药、送水服药……直到病情稳定。而张琪的父母双双在外打工,学生伙食差,像她这种病一旦发作起来,食堂的饭不能吃,她就为张琪熬粥,下鸡蛋或火腿肠面条,劝她多吃一点。看到她对学生如此好,她自己的孩子还心生嫉妒,跟她闹情绪呢……
耕耘讲坛不言愁
在工作中,她就是这样默默地关心和爱护着她的学生。正因为这种爱,拉近了她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们爱她、听她、信她、服她。她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多次被评为校级、县级模范班集体,每届中考上线率居学校的前列,她所带的外语学科单科成绩也名列前茅。
教学实践中,她深知:“要给学生一点水,教师需有长流水。”就拿七年级的英语教材《新目标》来说吧,它同以往的旧教材相比,对学生的要求更高,这就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为此,她深钻新课标和新教材,力争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失。虽然已有十几年的英语教学经验,但面对新课改、新课标、新教材,她深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远远驾驭不了新教材。所以,她每学期总要购买一些与新教材相配套的英语教学资料,认真钻研,力争做到与时代的脉搏同步。
她还深知,只有勤奋扎实、埋头苦干,才能出成绩。教学效果的显现,是一个较慢的过程,不能立竿见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扎实的工作态度,万不能时冷时热。因此,她总在日常教学中稳扎稳打,认真教好每一节课,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作业,从不放松每一个教学环节,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耕耘在三尺讲台上。
有人说现在的学生难教;还有的说现在的学生麻木不仁、不懂感情,对学生付出太多不值得……但她始终善待每一个学生,并且一视同仁、优生不宠、差生不弃,学习上严格要求、行为上严格规范,当学生生活上需要帮助时,总是不吝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十几年来的“孩子王”经历,让她在平凡的岗位上找到了她的人生价值——不求轰轰烈烈,但求有益于教育、有益于社会。(苗东升 向继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