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庙乡桂坪小学记事二三
9月,秋风携着作物成熟的气息,吹拂在大庙乡桂坪小学校园。
这是我县最偏远的学校之一,小学里有20名老师300多学生,老师平均年龄52岁。这里教学条件差,教学成绩却历年在全乡名列前茅;这里生活环境艰苦,老师之间、师生之间却充满和谐与欢乐。在这支队伍中,蕴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
故事一:在食堂里做学问
刘伦文在炊事员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0几年。他一人干两个人的活儿,负责200多寄宿生的一日三餐、每年为单位养猪40多头、包揽各年级课桌凳维修……这且不说,可贵的是他做了别人难以做到的事:
一担水桶用了12年。学生食堂的水桶能用上3年已很不错了,但刘伦文用水桶是破了他自己补,铁底穿了他换木底,一年修一次,一直到第12年整个桶体都朽了才“罢休”。
每天晚上熄锅炉。别人每天晚上要将炉膛的煤上足,防止锅炉熄灭,可刘伦文每晚要把炉子火灭掉,就为给学校每晚节省10公斤煤,为这个,他每天要比老师早起床1个小时燃炉子。
刘伦文视校如家,同行有口皆碑。在他任炊事员以来,他用的刷子、扫帚都是他自己种植“铁扫帚”,收获后自己制作使用。有人估算,刘伦文的勤劳、节俭和高度责任心,每年要为单位节省3000元以上的费用,并且还为学校养猪创收7000多元。
故事二:化枯燥为鲜活
陈尚新,从教25年。曾因救助120多名贫困儿童和突出的教学成绩,荣获国家“希望工程园丁奖”。近年来,他在教学实践中,大力倡导“交谈式教学”方法,即:老师在爱每个学生的时候,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以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进而找准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对他们进行肯定、表扬和鼓励。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进行因“才”施教。
陈尚新十分注重在班上营造一种没有歧视、相互鼓励、充满热爱、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他常常用对话、书面及时肯定、表扬和鼓励一个学生的优点及长处,那怕是很小的一点。在他批改的作业本上,你可以看到许多象“你的字又进步了!”、“这个词用在这儿非常贴切!”、“这篇作文比上一篇写的更好!”
陈尚新推行的“把掌声带进课堂、把表扬与鼓励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请’字带进课堂”等“六带进”,以及在作文教学时,引导学生要把“读书-作文-做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主旨就是要建立一种没有歧视,充满和谐、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他让学生之间相互发现对方的优点,然后相互赠言,相互鼓励和赞美。
当地许多群众,因自己的孩子能在陈尚新手下读书而引以为荣。
故事三:“四心”温暖孩子们的心
姜翠莲,46岁,一直在最低年级任课,她是这所学校唯一的女教师。10多年来,因为她的班级成绩老是在全乡拿第一,所以,别人和她自己都认为这是她最合适的岗位。
这里的山大路远,一年级学生就要寄宿。家长每周把孩子送给姜翠莲,她就成了这些孩子们的“代理妈妈”了。孩子衣服脏了,她要去洗、孩子带来的菜吃光了,她就亲自炒菜给孩子们吃、孩子生病了,她就抱着去看医……。她对孩子们好,孩子们能不爱她吗!优异的学习成绩就是孩子们对姜翠莲的回报。有人要姜老师传授教学经验,她只说了八个字:耐心、细心、热心、爱心。
在桂坪小学,还有义务为学生理发30多年的陈登平老师、有语文教学在全县获得特等奖的刘伦佩老师……他们用各自不同的事迹,谱写着一曲曲深山里的园丁之歌。 (邵义龙 邹本军 陈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