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开年以来,全县战“疫”战“贫”两手抓两不误,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实现良好开局。截止4月底,全县组织劳动力返岗5.23万人,市场主体吸纳贫困人口就业8000余人,统筹到位扶贫资金4.36亿元,延期企业扶贫贷款213户563.5万元,500多个扶贫项目相继开工复工。为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下一步将咬定脱贫目标、压实脱贫责任,聚焦脱贫重点、强化脱贫举措,在五个方面强力推进。
紧盯三大问题整改。一是抓好运用“扶贫和民生领域政策落实监察系统”开展监督检查发现的各类问题整改,确保8月中旬前完成所有问题线索核查、复核抽查、问题整改、违纪违规资金追缴、追责问责、信息录入监察系统等工作。二是抓好中央和省市2019年度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重点整改“扶贫产业群众受益不明显、金融扶贫产业发展政策运用不充分、易迁户安置点生产生活和就学不方便”等突出问题。三是抓好中央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和省市扶贫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实效,建章立制,确保问题销号清零。
聚焦三类特殊群体。一是对剩余108户256人未脱贫对象因人施策,确保6月30日以前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对有劳动能力的,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等措施实现稳定脱贫;对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脱贫的,纳入光伏扶贫对象,并落实保障兜底措施;对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群体,加大政策帮扶力度,确保脱贫路上不掉队。二是对1061户3442名易返贫脱贫人口实行动态监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缺什么帮什么,缺什么兜什么的要求,重点解决在教育、卫生、医疗、住房、饮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短板,巩固脱贫成效。三是对1324户4181名边缘户因户施策。密切跟踪对受疫情影响的贫困人口,尤其是收入骤减、支出骤增的贫困对象,通过“点对点、一站式”服务,稳妥有序组织劳动力外出就业;结合县内工业园区、扶贫工厂、重大项目用工需求,组织劳动力就近就业;同步将公益性岗位精准对接到贫困户,多措并举增加务工收入;落实临时性救助政策,逐步提高救助标准,确保贫困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夯实三大重点工作。一是开发公岗推动转移就业。推进公岗倍增计划,合理开发乡村保洁员、水管员、造林员、护林员、护路员和光伏扶贫等公益性岗位2.5万个以上,有针对性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二是产业提质全面覆盖。系统化推进茶叶、食用菌、中药材、光伏、烟叶、畜禽等扶贫主导产业发展,稳步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完善产业扶贫带贫减贫机制,加快推进电商和消费扶贫,推进落实产业发展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致富带头人服务计划,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三是兜底保障纵深到位。推进低保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困难重度残疾人单独施保政策及低保家庭中特困人员重点保障制度、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大病保险制度,形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提升三大保障水平。一是巩固义务教育政策落实成果。完善村级教学点设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落实教育扶贫资助政策。二是巩固提升医疗救助三合一政策帮扶成果。规范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强化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培养,加强村卫生室配套管理,加大疫情研判和疫后保障,做好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控,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三是巩固住房和饮水安全等民生保障成果。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危房应改尽改,做好非4类重点对象的农房改造,建立农村危房改造长效机制;完善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建立水质监测长效机制和因灾害等特殊情况造成季节性缺水应急机制,确保饮水安全稳定。
压实三大攻坚责任。一是压实县乡村三级党委主体责任。坚持“三级书记”抓扶贫机制,深入推进“户户走到”等四项重点工作,健全完善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机制。二是压实执纪监察部门监督责任。充分运用扶贫领域政策落实监察系统开展监督检查,确保政策全面公开,监督全面覆盖,群众全面参与,坚决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微腐败”。三是压实扶贫行业部门监管责任。落实“一摘四不摘”要求,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建立“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长效机制;保持驻村工作队工作连续性,确保工作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统筹整合资金投入力度;继续落实“五个一批”政策,确保政策精准落实、群众稳步脱贫。(陆龙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