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昌征,男,1975年11月出生,竹山擂鼓人,1995年7月参加工作,200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6年9月至今担任擂鼓镇党委副书记,分管党建、精准扶贫等工作。
他工作在基层一线,积极为党委政府出谋划策;他心系百姓,全力为困难群众脱贫增收奔走呼号;他善作善成,恪尽职守,用一颗对党、对人民的忠诚之心,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他带病坚持工作,舍小家为大家,他执着的奉献精神彰显出新时代一个基层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
克难前行不退缩,筑牢党性底色
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入党11年来,他始终恪守承诺,只要是组织安排的任务,从没有半点怨言,从不曾半步退却,他一直奔波在广袤的田野乡村,24载栉风沐雨记录了他扎根基层、一心为民、踏实干事的拳拳之心。在政府,他是同事眼中的“老好人”,是年轻人心目中的“大哥”,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镇政府老沈这样评价柯昌征:我在镇上呆了30多年,班子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柯书记是我见过很能吃苦、又负责的领导,即使生病了,还坚持工作,桌子上摞着厚厚的材料,抽屉里塞满个各种药瓶。加班到深夜是他的常态。他所驻的三河村是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工作环境复杂,他得知后,主动请缨奔赴三河村,当时他的妻子始终不理解他:“工作已经那么忙了,都没时间陪陪孩子,驻一个‘好’一点的村,多陪陪孩子不行吗?”。面对妻子的抱怨,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是一名公务员,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我更应该带头到组织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我已经在基层工作了20年了,三河村的情况我比较熟,我不去谁去?”
脱贫攻坚不服输,扶贫圆梦出色
但三河村实际的情况确实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好,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都较差,全村5个组,都很分散。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平均年龄都在55岁以上,村里基本没有年轻人,吃喝用水都是困难。当时,他内心深处一阵阵酸楚,自己在擂鼓这么多年了,三河村还有这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挺不是滋味的。但是,他并没有气馁,主动扎根三河村,“5+2”“白+黑”的工作是常态化、经常化。白天走村串户,深入群众交心交谈、倾听民声,积极开展村情民意走访。晚上利用业余时间,到情况特殊的贫困户家中恳谈,倾听他们的呼声,适时讲解惠民政策,及时整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他先后指导编写出《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书》《三河村扶贫产业到户规划表》《三河村精准扶贫整村推进实施方案》,积极争取项目资金400余万元,为三河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倾注了心血。他充分发挥驻村干部的职责,注重“党建+扶贫”模式运用,把加强村级党建、激活人心作为甩掉贫困落后村帽子的抓手,规范开展支部主题党日、组织生活等党内生活,深化“双十星”成果运用,坚持推动“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增强了支部成员的责任意识,开展道德讲堂、素质提升等丰富活动,培养多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将1名致富能人发展为预备党员, 3名勤奋致富好青年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他在驻三河村期间,带领全村干群一道奋勇拼搏,不断转换着“社情民意调研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富民强村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制度建设督导员、组织建设指导员”这几个角色,用情用力用心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路上不懈怠,充实为民本色
对党委政府负责,工作岗位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这是柯昌征的责任感,也是他天天都在坚守的信条,而在这些责任与坚守的背后,是一名共产党员的默默付出与奉献。在2018年村“两委”换届工作中,他多次深入偏远的三河村2组、3组百姓家中征求群众意见,2018年11月10日恰逢周六,三河村召开村“两委”换届党员群众推荐大会,由于连续几个星期的走访入户,上午参加完女儿的班会后,他匆忙驾车前往三河村的路上不慎撞上电线杆,当场昏迷,被送往医院当晚进行紧急手术,先后开刀3次,后因伤口感染,5月需要进行第四次手术,但他仍心系工作,在面临国检、省检的关键时刻,提早出院,忍受着伤口的折磨,始终奋战在扶贫一线,带队到三河村坐镇,研究部署扶贫产业项目等工作。“当前,全县已进入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扶贫攻坚事关群众福祉。全县广大扶贫干部都全身心投入进入,并不是我一个人这样做,好多人都是带病坚持上岗,这才是我们党员干部的本色。”柯昌征的话很朴实。虽然基层工作非常辛苦,但他无怨无悔,甘于奉献青春热血,始终把困难群众需要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任务特别繁重,他作为“老乡镇”,却能够认真研究脱贫各项政策,在这期间他带病几乎走遍了三河村174户贫困户,做到对每户情况了然于胸。即便是这样,当同事们到他家看望他的时候,柯昌征也时刻牵挂着镇上和所驻的村上的扶贫工作,不停的给镇上分管领导和驻村工作队打电话,发微信了解情况,叮嘱村上干部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决不能给党委政府丢脸。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幸福是奋斗来的,奋斗是最美的姿态,只要扶贫初心不改,梦就一定会实现。没有豪迈的誓言,没有惊天的壮举,柯昌征同志用一心为民的情怀、矢志不渝的担当,带病上岗的韧劲,在扶贫道路上坚守着不脱贫不退缩的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