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域文史
端午:一个神秘而感伤的节日|民俗
发布时间: 2021-06-08 17:00 来源:竹山融媒体中心 编辑:贺荣靖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农历五月,谚云:“善正月,恶五月”,避讳称之善月。先秦时人们普遍认为“阴恶从五而生”,所以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古人认为阳气此时到了极盛,就会物极必反,阴气开始萌动产生,所以相传五月五日五毒并出。古时候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百事多禁忌。因此端午节习俗是以避邪祛毒为主。

晋人周处《风土记》云:“端者始也,正也。”端午即正午,又称端阳节,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密切相关,端午日,太阳的位置在天空的正当中,特别是中午是最高点,所以端午又称中天节。关于端午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有消毒避疫说、恶日说、夏至说、屈原说、伍子胥说、龙图腾说、曹娥说、纪念介子推说等等。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艾蒿、缠五色丝、避五毒、挂钟馗等习俗。

竞渡与吴越地方多水有关

端午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多水有关,且远古时代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极有可能当是“像龙子”纹身习俗的遗迹。闻一多先生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故而有竞渡之事。

宋·张择端《金明争标图》

端午也是个充满神秘和感伤的日子,春秋时候的吴国大夫伍子胥也于端午日被赐死的,据说伍子胥“相土尝水”的时候首先踏勘了太湖,开凿了一条胥江,后来夫差赐他自尽后,还用皮口袋装着子胥的尸体扔在胥江里,袋子随着江流漂到了太湖边今胥口镇附近的桥边就不动了,百姓感念子胥的功德,安葬了他,子胥尸体所停之桥,称胥定桥,百姓还在水边立了胥王庙,年年岁岁祭祀不断,香火旺盛。清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记载:“胥王庙,在胥口。明正德间重建,有莫旦碑记。”而在子胥死后二百多年的一个端午日,楚国大诗人屈原亦在国破家亡的时候,选择此日投江自尽,实现他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尚心愿。在东汉的某个端午日,为了纪念已经衍化成涛神的伍子胥,曹娥的父亲曹盱,作为一个巫觋,正在江边“婆娑乐神”而不幸落水,女儿曹娥沿江呼号无着,也赴水而死,人们感于她的孝行而立石碑,这就是著名的曹娥碑,那条江也称曹娥江,那里的百姓端午祭祀曹娥。

端午的龙舟竞渡是个激荡人心的日子,清朝时候,每届端午日,苏州胥江往往“游船聚集,男女喧哗,管弦杂沓,投鸭于河,龙舟之人争入水相夺,以为娱乐。”平日里不能出门的闺秀们也可以藉此倾城出游,珠帘绣箔遍“湖干,艾虎绒符髻曲盘。生怕黄梅逢竞渡,画龙船在雨中看。”但女子不能抛头露面,需要雇专门的画船,挂上帘子,隔帘而观,因而常常出现“多少游船载艳妆,朦胧都挂绣帘藏。不教人见叫人想,风过微闻茉莉香。”的情景。

清·余樨绘《端阳景图》

不吃粽子“勿识头”

除了划龙舟外,节日饮食有粽子、雄黄酒,五黄宴,节日装饰则有五毒图、菖蒲艾蒿、钟馗像、缠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衣、戴香包。晋周处《风土记》云:“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自古苏州民间就有“苦夏”之说,清李渔《闲情偶寄》也说:“酷夏毒可畏,最宜息机养生,否则神耗气索,力难支体,劳神役形,如火益热,信危关也。”端午前后,气候湿热,故吴人非常讲究饮食,为的是能够安然度夏,宋范成大《吴郡志》说:“夏至复作角黍以祭,以束粽之草系手足而祝之,名健粽,云令人健壮。”粽子也称为角黍,以箬叶裹糯米为之,也有用菰叶的,称茭粽。粽子的形状通常有三角粽(菱角粽)、一角粽(秤锤粽或小脚粽)、方粽,最有意思的是小粽,联束成串,在唐时称为百索粽,宋时称为九子粽,高濂《遵生八笺》有记,称“有九子粽,王沂公诗云'争传九子粽’,章简公诗云'九子粘蒲玉粽香’是也”。粽子往往最为儿童所喜欢,就其味道而言,又有枣子粽、赤豆粽、火腿粽、肉粽、白水粽等。苏州民间认为端午这天不吃粽子是“勿识头”(触霉头)的,民间有“勿吃端午粽,死仔呒人送”的俗语传世。旧俗亲朋以粽子、团子、彩索、艾花、蒲扇相馈赠,以祈安度夏天。

清代徐扬绘端午“裹角黍”,菰叶裹粘米为角黍 取阴阳包裹之义

幼儿往往在端午以雄黄酒额画“王”字以辟邪。雄黄具有去毒抗癌、祛痰镇惊、杀虫疗疮、消炎退肿之功效。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但多食有毒性,所以端午人们雄黄酒喝的并不多,孩子是不能喝的,有的地方还以菖蒲屑浸酒,唐朝有个叫殷尧藩的人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少年佳话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的感慨,民间家里吃不了的雄黄酒则抛洒在院子和屋内的墙角四周,以祛毒虫。古诗云:“秤锤粽子满盘堆,好侑雄黄酒数杯。余沥尚堪祛五毒,乱涂儿额噀墙隈。”

在江南地区还有独特的驱毒避邪习俗——消赤口白舌。仪式是:悬钟馗、关帝画像于堂上,像前供瓶,内插菖蒲艾叶,门户左右亦插放根部包有红纸之菖蒲艾叶。用红纸书写下述词句张贴于门外,均系去除邪气之意也。五月五日午时书,赤口白蛇尽消灭,菖蒲如剑斩八节妖邪,艾叶如旗招四时吉庆。

端午也是采药季节,据清顾禄《清嘉录》卷五记载:“土人采百草之可療疾者,留以供药饵,俗称'草头方’。药市收瘌蛤蟆,刺取其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万计。人家小儿女之未痘者,以水畜养瘌蛤蟆五个或七个,俟其吐沫,过午,取水煎汤浴之,令痘疮稀。”与采药、采艾蒲等相联系的有蹋百草、斗百草等游戏,也是古人野外游艺之遗俗。

端午的装饰有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号为“端午景”,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插花等装饰艺术。门挂蒲剑艾鞭以避毒驱邪,旧俗,端午还有挂钟馗像“堂中挂钟馗图画一月,以祛邪魅。”清顾禄《清嘉录》中还记有吴地端午妇女独特的装饰物--健人:“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为之者,供妇人插鬃,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妇女也可于髻上戴艾,插石榴花朵,既可驱邪,又兼装饰。

衣饰上绣制五毒

端午民间还有佩戴香囊的习俗,苏州自古民间刺绣发达,香袋的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香囊形状多呈椭圆形、也有三角形、菱形、鸡心形、棱角形、斗形、月牙形、扇面形、粽形等等。里面放雄黄、朱砂、白芷、苍术、艾叶、藿香、菖蒲、桂皮、香草、兰草、丁香等中草药,或者用五色丝线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款式多样,制作精美,玲珑可爱,所以称“香包”,或称“雄黄荷包”,带在身上,不仅可以应节,点缀节日气氛,同时香包内的草药可以驱瘟散毒。清袁景澜著《吴郡岁华纪丽》记载:“端午节物,兰闺彩伴,各赌神针,炫异争奇,互相投赠,新制日增。有绣荷囊,绝小,中盛雄黄,名叫雄黄荷包。”端午民间有驱五毒的习俗,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小儿这天要穿五毒衣、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以为祛毒避邪。

同时,端午还有兰汤沐浴、彩线缠臂的习俗,家中小儿必沐浴药汤,以为终夏无痱疔之痒,“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旧时端午还有赐枭羹、养鸲鹆求祥,射粉团等习俗。在清宫旧藏中,有原吴县宫廷画家徐扬所绘《端午故事图册》(现藏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纵20.7厘米,横18.2厘米)中,徐扬生动地描绘了端午观竞渡、采百草为药,悬艾草攘毒气,系长命缕辟恶、赐枭羹、养鸲鹆求祥,射粉团、裹角黍等习俗,而且均题写出各种习俗的由来。

清代徐扬绘端午射粉团: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如“射粉团”,绘有五位年轻女子宫廷院中,一位正拉小弓射粉团,四位在旁观看,其中一位掌扇,一位手拿绢宫扇,题记道:“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至于端午赐枭羹,从汉时候已有此习俗,古人认为枭鸟食母亲。故为不孝鸟,夏季正是阴气上升的季节,枭鸟食母,妨碍阴,而阴为坤为大地之母,厚德载物。初夏阳气至极,阴气极弱,枭鸟昼伏夜出,属于阴性动物,正好拿它祭祀大地,后来这些原始意味淡化,但在讲究孝道至上的古代,端午赐枭羹一直延续到清,其内涵有统治者倡导孝道,保人伦,宣扬忠诚皇帝,驱除恶人、奸佞的政治文化含义。今赐枭羹、养鸲鹆求祥、射粉团都已经消失了。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