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一个基地”,用活红色资源。升级优化“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许明清烈士纪念馆,争取政策支持,先后整合10余万元用于纪念馆升级、史迹收集整理等工作。聘请专家团队深入到许明清学习、工作、战斗过的地方,寻访其战友、老乡等,查阅有关文献档案资料,完成文字、图片等资料评估、模拟制作及校对工作,形成系统历史材料90余册。致力打造“一校一品”,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教材,编纂红色文化校本教材《许明清—不能忘却的纪念》3000余册。用好青少年宫资源,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从课程改革、课堂质量、课后服务方面推进“双减”落地,开设音乐、绘画、书法等多个兴趣小组,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打造“书香校园”。
用好“两支队伍”,弘扬红色旋律。用足宣讲力量、丰富宣讲内容、创新宣讲形式,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红领巾宣讲员”主动讲,依托党课、“抗疫思政课”、少先队活动课、开学第一课、“童心向党”主题实践课,组织开展“国旗下讲话——党员讲党史”“红色讲解员讲党史”“小小红色宣讲团讲党史”等活动,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创建“基地+教学实践点”立体学习培训网络,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共接待参观学习50批次,受教育人数超过1万余人。党员教师流动讲,坚持推进党员教师“四史”学习和师德常态化教育相结合,引导教师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教师,当好“四个引路人”、成为“大先生”。组建由党员教师和少先队员为主体的宣讲团,利用家园走访、送教上门,开展流动式宣传宣讲,讲述革命历史和党史故事10余场,受众人数超过400余人。
办好“三个课堂”,厚植红色情怀。利用“党史+讲课”“党史+实践”“党史+艺术”等生动形式,引导青少年厚植革命情怀、赓续精神血脉、汲取奋进力量。抓好“校园课堂”,组织50余名学生参加“竹山学生讲述竹山党史故事”“百年党史少年说” “关爱留守儿童”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集中入团、入队仪式,建立团、队紧密衔接的红色链条。抓实“互动课堂”,在清明节、烈士纪念日、元旦节期间,开展“学党史·祭英烈·颂党恩”“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浸润·童心向党”知识竞赛、“听党话·跟党走”书画展等主题团(队)日活动,组织100余名青少年开展主题团(队)日活动课51场。抓活“移动课堂”,采取现场互动、情景再现、赠阅学习书籍和参考资料等方式,组织党员教师、社会爱心人士开展困难帮扶、关爱儿童、“双减”政策宣传、疫情防控、文明创建、环境保护等支援服务活动110余场次。 (林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