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
山里人家
作者:谢心红
我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可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却被组织上安排到一个比我老家更山的村庄住队,并且一住就是两年。在那两年的日子里,几乎天天都跟乡亲们打交道,渐渐就有了感情,熟悉了他们的生活,了解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尤其是他们那勤劳、朴实、乐观和宽厚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都难以忘怀。
在我的记忆里,那个村庄一山耸立,四面陡峭,村民们或三两户,或四五家,散居在柴方水便的缓坡上。房子有黄土筑的,也有石头砌的,还有圆木垜的。山里人都爱清静,喜欢单家独户,即使一个山寨,居住也很分散。说是邻居,其实却隔着一段路程。
我们那支工作队一共6人,没有集体起伙,而是分散安置到各家各户。这些人家的房屋大都依山而建,厨房和正房分开,厨房很大,有灶、有火炉。厨房里往往有一口大水缸,把山泉用竹笕引进来,因此,早晚都能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房前屋后,不是菜园,就是果树,青山如黛,环境优美。春天来了,桃花红了,梨花白了,这些人家就掩映在一簇簇一片片的花丛中,远远望去,像是挂在山坡上的画儿。树多,林近,常常便有山鸟飞来,发出各种悦耳的啼鸣,夏天的蝉唱,秋冬的松涛,鸡鸣狗吠,羊咩牛哞,还有那隔着山坡跟邻居的喊话声,牧童的吆喝声,一曲曲的山歌声,成了山里人家四季的交响。
鸡子、牲口就那么散放着,常常有老母鸡不见了,过几天领回来一群小鸡,甚至还有些风流的母猪,时不时跑出去疯野,回来就产下花里胡哨的小崽。当然,也有狼或豹子祸害家畜家禽的,进山采蘑菇或挖药,遇到狗熊、獐子、猴子等野物,更是常事。
那年代,乡亲们除了种粮食,就是兴药材。常见的药材有红花、当归、独活、川乌、党参、黄连等。有些人家还喜欢养蜜蜂,少则几笼几十笼,多则上百笼,屋檐上、墙头上、石岸上,山坡上,到处都能看到蜂桶。
山里人胸怀坦荡,待人热情,没有半点虚假造作。谁家猎到了野猪,逮到了兔子,捕到了山鸡,总会喊我去喝一顿,不去就拽着去。每次外出归来,也要把我叫到家里,说是接风洗尘,那桌上摆的,都是平常难得一见的食物。到了春节放假,他们总要送我一些香菇、木耳或土鸡、腊猪蹄等土特产,若是婉言谢绝,他们就说是托你带给老人的。山里人还爱凑热闹,哪家有了红白喜事,都跑去帮忙,比自己的事还上心,并且分文不取。若是在路上遇见陌生人,会主动跟人家打招呼,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早就熟悉呢!
最难忘的就是山里人家的火炉。那里山高气寒,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火。火炉也就成了休闲、待客,传承文化的地方。很多生活经验、古老传说、民间故事,都是在围炉烤火时传播的。尤其是下雨或下雪的日子,一家老少,或亲朋好友,都围坐在火炉边,喝茶、抽烟、拍古今儿,有时还吃烧洋芋或烤红薯,其乐无穷。
与大自然最亲近的是山里人。俗话说靠山吃山,城里人所谓的山珍,山里人随手可得。雨季一到,山林里就有了各种菌类,空气里一片菌子的味道,无论贫富,都能吃到菌子。常见的有牛肝菌、青头菌、干巴菌、猴头菌、冻菌等。还有各种野果,最有印象的是樱桃、枇杷、八月炸、五味子、毛栗子……放牲口的山里娃,饿了,挖几根野山药烧着吃,可以充饥;渴了,喝几口山泉水,可以解渴;下雨了,找个岩屋洞,可以避雨;冷了,烧一堆篝火,可以取暖……大山养育了山里人,给了山里人生存的本领,也给了山里人大山一般的性格。
上世纪七十代,那地方还没有公路,没有电灯,没有电话,也没有商店。照明用的是桐油或煤油。近跟前没有供销社,买生产或生活资料,要跑很远的地方,往返得走一天;孩子们也不能就近读书,上小学就开始寄读,他们远离父母,很小就独立生活,尝到了生活的艰辛。不过,很多孩子通过发奋学习,后来都考上了中专,甚至大学,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城市,从此改变了命运。现在,很多青年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更遥远的地方,有的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吸引,再也不愿回到山里了。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人民广播电台调频(FM)99.1兆赫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谢心红,笔名欣鸿,现为竹山县作协名誉主席,在珠海出版社出版《欣鸿微型小说选》,在长江出版传媒出版小说集《县里乡里村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