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堵河文苑
一脉数年秉良承
发布时间: 2022-08-26 09:04 来源:竹山融媒体中心 编辑:苗东升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我有智慧而优秀的祖先,也有不言之化的家风。

清顺治大移民时期,母亲苏氏带着三个儿子从安陆逃荒至竹山,其中,两个儿子不想去竹山,一个迁至陕西,一个迁至四川。苏氏担心骨肉分离,行前,苏氏将一块生铁一分为三,分别交给三个儿子并叮嘱他们,将来,能将三块角铁合而为一的人,必定是自己的亲人。苏氏的三个儿子是否持铁为信、寻亲问故,我们不得而知,但合铁认祖的故事却一代代传了下来。

迁至竹山的族人继续开枝散叶,一支留在宝丰,另一支则迁到了南山官渡。

2011年,我和从宜昌返乡的姑姑到宝丰祭祖。荆棘丛林里,我们发现了同治五年(1866年)树立的先人墓碑。其碑刻清晰,文饰精美。在蓝天、白云、红日之下,一新科状元,华盖罩顶,骑着高头大马,被长长的旌旗队列簇拥着前进,唢呐开道,锣鼓齐鸣,场面十分壮观。我们以此推断,先人曾靠读书取得过功名。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迁徙,是为了生活的美好,流浪的故事,总把家的思念带向远方。幸运的是,我成了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员,是有家谱记载以来的第38代后人。

曾祖父凭借一根扁担、两个箩筐在官渡安居。为传承有序,曾祖父立下规矩,同辈男子不论亲疏,从大到小依次排序,我父亲在同辈人中排行老九,故人称九叔。到了我们这一辈,男子除长幼尊卑外,均以田字起乳名,取意耕读传家,比如玉田、建田、东田等等,我也因此有20多个兄长,十几个小弟。走在街上,迎面而来的不是四哥便是六弟,叫起来分外亲切。不仅如此,老家的一块不毛之地,经过几代人的耕耘,已是膏腴无比,它也见证了先辈们的勤劳和淳朴。

我母亲生养了七个孩子,那个年代,她不知道什么叫苦,耕田种地、缝浆补裢、上学读书,这些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当她的儿女像七个小矮人一样簇捅着她时,她老了,她的头发白了,背也驼了。

时光磨砺了母亲的光华,也留存了她的贤惠和美德。

母亲除了明星般的美丽,她最崇尚的是读书人。从大哥到我,姊妹七个,她一个个把我们送进学堂。大哥12岁外出读初中,半年书读下来,大哥瘦得像根柴火棍儿,哭着闹着不上学了,母亲噙着眼泪把大哥赶回了学校,不识字的母亲俨然有断织劝学的勇气。二姐读书交不起学费,母亲做两份农活,白天薅草,晚上给生产队喂猪,披着星光回家时,她好几次遇到了狼。我高考时,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富了起来,母亲还在为我复读的学费发愁,后来,她贷款让我多读了几年书。

“我的女子出嫁都没的嫁妆,陪嫁你们的只有18年长学,好好读书比啥子都好。”这是父母的口头禅,也是我们这个平凡家庭唯一可以言传的家教。除了勤扒苦做,朴实的父母亲没有豪言壮语,他们抽象而深刻地认为,人,要是把书读好了,一切的孝道人伦、道德礼仪便了然于心。

父亲和母亲相依相伴60余年,在漫长的青丝化白发的生涯里,日子曾经很苦很苦,但他们牵手一起熬过来了。他们故事的本身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忠贞、坚强、和睦、友爱。

转眼间,我自己的孩子也读大三了,回首我们共同走过的日子,我的感受和大家一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法国人罗兰说,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我喜欢这句话,它道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百善孝为先。

空闲的时候,我就带上孩子一起去看望母亲,看着我给母亲梳头、晒被子、煲汤、陪母亲聊天,她总会问个为什么,我是这样回答她的,“外婆老了,做不动了,我们做这些,就是在孝敬她呀。”她点了点头。慢慢儿地,在我的影响下,她也帮外婆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因为和外婆呆的时间长,她对外婆感情深厚。外婆周年时,已是大学生的女儿在群里写了一段文字回忆外婆,字字句句都是情,看得我们都哭了。

启发式教育。

县里开展文明大征文活动,我鼓励12岁的女儿拿笔试试,目的是想从一个小学生的目光里读出文明的含义,她歪歪煞煞地写了一千多字。征文里,她谈到了孝敬老人、拾金不昧、讲究卫生等一些小学生基本的行为规范。

“张同学,第三名。”几星期后,女儿被通知获奖了。领奖台上,谁也没想到,我们母女同台领奖。奖金不多,只几百块钱,但它是我们母女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明证。

领奖那天,雨,下得很大。

和谐是美。

最要感谢的是午饭时光,我们全家人围坐在餐桌前,边吃边聊。女儿未上学时,我和爱人聊工作,聊家事,所有的想法和意见我们都放在一起交流,增进夫妻感情。女儿上学了,我们又针对性地增加了聊天内容,比如善良、宽容、上进、修养等等这些做人的道理,就是为了潜移默化地影响她。女儿讲她在学校里的情况,包括和老师同学的相处之道,我们总是耐心倾听,对的加以赞赏,错了不是责备,而是引导。女儿读初二那年,学校开家长会,结合实际,我和其他的家长一起谈了谈我的育子之道。

好家教才有好家风,好家风培育出书香子弟。女儿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她考上了理想的大学,马上,她还要考研究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幸福的家庭都有良好的传承和家风。从先人到父辈再到我,我们一以贯之的家风其实很简单,读书,做内外兼修之人;勤劳,使人生永不懈怠;孝善,常怀感恩之心。这些浸润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沙砾,丰盈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熔铸着中国梦的精神构架。

(作者单位:国网竹山县供电公司)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