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山,是一片英雄辈出的热土。在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竹山一批批英雄儿女壮怀激烈,挺身而出,奔赴沙场,英勇战斗,他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去,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功不可没。为回忆峥嵘岁月,弘扬老兵精神,县委宣传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文联、县融媒体中心联合组织了采访活动,用“口述史”方式讲述他们的故事。
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

雷春,男,1933年9月25日出生于得胜镇大桥村,1950年9月参军,任暂编师第6团宣传兵。1951年回郧阳地区参加“三反”工作,1952年3月参加荆江大堤建设,当年随部队到海南岛,1954年冬转业。先后担任得胜镇干事、县法院调解员、茅塔区干部、区党委副书记等职务。1982年2月参加省农会第一次代表大会。1994年10月退休。(陆龙和/摄影)
△雷春与家人合影
为巩固国防、建设海南,1952年8月,党中央决定修建一条贯穿海南岛南北的国防战备公路,即海榆中线公路。两个月后,我们团部随全国大部队一起,10余万军民组成的筑路大军便浩浩荡荡开进海南岛中部山区投入到施工中。要在崇山峻岭间修筑一条通行汽车的公路来,谈何容易?当时修路机械很少,基本靠锄头挖、大锤砸、背篼背。施工中,往往是部队在前面爆破开路,拓出路基基础,民工们则跟在后面,手挖、肩挑土石方和碎石,铺出路基垫层和路面。缺少交通工具的苦难可以克服,但山区肆虐的恶性疟疾、山蚂蟥、蛇,以及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根本让人防不胜防,我的两个战友就是修路时得疟疾死在了那里。可在当时,我只能强忍悲伤,继续开山劈岭。路一寸寸朝山里延伸,10万筑路军民以几乎每1.34公里牺牲1人的代价,苦干两年后终于盼来这一刻:1954年12月19日,北起海口秀英、南至三亚榆林,全长296公里的海榆中线全线建成通车。经验收,海榆中线达到当时国内五级公路的水平,成为海南的第一条等级公路。
1954年冬,我复员转业回乡,开始被安排在得胜镇政府工作,任青年干事,我手上总共发展青年团员18人。后又被调到县法院,负责西西片司法调解工作,先后参与调查、调解民事、刑事案件和纠纷等30余起。在法院干了几年后,我毅然决定改行调到了县邮电局,从事售票员工作,后又调到分发处干了几年。七十年代末,我被下派到茅塔区政府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期间,我参与了得胜硫铁矿公司改制和下岗人员安置工作。1982年2月,我被选为湖北省农会代表,并参加了省农会第一次代表大会。1994年10月我在茅塔乡政府正式退休,如今四代同堂,生活很好,感谢党和政府,感谢这个好时代。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综合广播调频(FM)96.8兆赫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作者:
朗读者: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