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山,是一片英雄辈出的热土。在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竹山一批批英雄儿女壮怀激烈,挺身而出,奔赴沙场,英勇战斗,他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去,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功不可没。为回忆峥嵘岁月,弘扬老兵精神,县委宣传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文联、县融媒体中心联合组织了采访活动,用“口述史”方式讲述他们的故事。
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

汪治均,又名汪志均,男,汉族,1934年出生于城关镇窑湾,中共党员。1952年8月入伍,编在12军35师104团OO五五部2营机枪连,任班长。1952年冬季入朝。1955年回国。1957年5月复员,先后在县武装部、城关镇工作,后分配到供销合作社,直至退休。(陆龙和/摄影)
玮玮:
我的乖孙女,爷爷很想你!
听你叔叔讲,你工作非常出色,爷爷为你高兴,也为你骄傲。干工作就得兢兢业业,就得力争上游。青年人,就得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
你几次叫我给你讲讲我当兵时候的故事,有时候刚起了个头,有时候讲了一半,都有事冲断了。今天我就过细讲讲我年轻时候的事情。
我是1952年参的军。那一年,我们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报名参了军。竹山一同参军的不少。我们先是在县城山陕馆集中,等了几天,坐船出发。坐了一天的船,到了郧阳地区,等其他县的人到齐了,就步行前往孝感。
从来没有连续走那么远的路,很快脚磨起了泡,一瘸一拐也得坚持。这点苦都受不了,怎么上战场啊?好在我身体结实,没有拖后腿。
好像是八月份到的孝感。在那儿,我们拼命练军事。教官说的“平时多流汗,打仗少流血”,我们记得特别牢。
训练了两三个月,我们就坐车到了东北,进行入朝前的集训。我编在12军35师104团2营。
1952年冬天,我们部队进入朝鲜。冰雪封冻江水,踩着一米多厚的冰面,我们跨过了祖国的边境线。在冰上走,没人说话聊天,全程只能听到脚步声,叫后面跟上都是挨个传话。在朝鲜过的年。过年时,部队给我们改善生活。才解放,国家困难,物资运送又困难。所以,食物是麦子、玉米之类炒熟后磨成的面粉,用水泡了撒点盐就是一顿饭。最寒冷的时候,头顶帽子结出小拇指大小的冰柱,鼻涕流出来就冻成冰。我们早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没有一个人叫苦。当然想家,心里就一个愿望——早点打垮美帝国主义,早点回家。
我们部队的任务是挖山洞。我们的武器比不过美国佬,不能硬碰硬,还得讲技巧。朝鲜山多,树多。我们正好利用了这些地理条件。遇山开洞,平地就挖战壕,战壕上面铺上木头,木头上堆几尺厚的土,在上面栽树。战壕连着山洞,山洞一个连着一个。住就住在山洞里面。
那个时候,喝水的问题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因为战事紧,时刻都得做好连续作战的准备,在最前线作战的战友到阵地的时候,每个人都背一个水壶,装满了水。我们搞工程,饮水也特别重要,饿一顿饱一顿没事,但是水却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物资。
为了背水,我遇到过几次危险。有一次,我下河背水,快回到洞口了,美军飞机来了,我连忙隐蔽。敌人扔下炸弹,把山洞口埋了,我背的水箱也被打了一个洞,水都跑光了。班长连忙给我检查,看到我没有受伤才放心。我没有把水背回来,还损坏了工具,很伤心。班长一直安慰我,“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受伤就好。”
玮玮,你问我在朝鲜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印象最深的是,停战前,天黑了到处漆黑,看不到一点光亮。宣布停战那天,晚上四周都是灯火,亮得耀眼。我们看到灯光,心想,就要回家了,真好。
玮玮,你问我会不会朝鲜话。我只会几个简单的词语,喝水叫“木儿”,吃饭叫“八米”,大嫂叫“阿子妈妮”,妈妈叫“阿妈妮”。学几个单词,是为了交流。我和朝鲜群众说过话,当然只是打个招呼。
我退伍后一直生活在竹山,参加过县里不少大的活动,后来一直在供销系统工作,直到退休。不管在哪个单位,我都保持了在部队养成的好习惯,努力工作,团结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的骄傲,也希望你为我骄傲。
爷爷老了,我只希望你努力工作,幸福生活。你爸爸过世早,你要照顾好你妈妈、你弟弟。我们家族历来讲究“忠孝传家,明礼知耻;好学上进,廉俭惜福”,希望你传承这个好家风。
爷爷很想你。放长假如果有空,就回竹山看我。
爷爷汪治均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综合广播调频(FM)96.8兆赫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侯金玉,县作协秘书长,现供职于县交通运输局。本文发表于《堵河》2022年第五期。
朗读者: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