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山,是一片英雄辈出的热土。在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竹山一批批英雄儿女壮怀激烈,挺身而出,奔赴沙场,英勇战斗,他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去,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功不可没。为回忆峥嵘岁月,弘扬老兵精神,县委宣传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文联、县融媒体中心联合组织了采访活动,用“口述史”方式讲述他们的故事。
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

魏远斌,1933年3月出生于田家北坝村。1949年正月入伍。参加过竹山解放战争的几个大事件:锣鼓洞战役、活捉贺理华、解放竹南。后随部队西进,参加过白河、平利等地的剿匪。1952年正月随郧阳暂编大队入朝,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退伍。(贺茂棠/摄影)
90岁了,耳不聋眼不花,每天还有老伴儿陪我逛街说话,吃穿用度儿女伺候得妥妥儿的,这日子,我最少还要活6年,起码超过95!我喜欢带3的数字,明的暗的都喜欢。
结婚七十多年了,邻居都说我俩是熟透的果果儿。确实熟透了,看看我俩儿的笑,哪个不比果果儿甜?甜就对了,六个儿女都孝顺,尤其幺儿媳妇陶女子,每顿饭弄得耙乎乎儿的,衣裳洗得干净净儿的,屋里弄得暖乎乎的。现在还能干啥?和老伙计们吹吹牛、打打小麻将呗。二五八那种,新玩法我不搞,老伙计们也不搞,不准吃、只准碰,滑不成牌,一点儿技术不能玩,还用机器码,那哪有味儿?当然得带点儿水,打麻将不带水,那还有搞头儿?幺三(小和1块大和3块)的,有队伍我就上,谁怕谁,打仗都没怕过,还说麻将。
△魏远斌与家人
在我学医的当口,所在部队干了几件大事。首先是打锣鼓洞,带队的是个营长,名字我不晓得(那时候上级的名字不准随便打听),为人有些毛躁,启程时,没给我们明确任务。走到宝丰境内,营长问当地老乡:“这啥地方?”对方回答下河铺。营长立即下令:“停止前进,就地驻扎,准备阻击白河过来的夜壶队。”第二天上午,解放军在锣鼓洞损失惨重的消息传来,我们驻地却没见到一个白河援军,营长掏出文书,顿时傻眼:作战命令要求我们打援部队赶往的是得胜铺。营长长叹一声:“一切都是我的错,不能害了整个部队,现在只有我以死谢罪,才能保全整个部队。”说罢,就举枪自杀了。这事儿对我震动太大了。锣鼓洞没打下来,我们原路退回溢水,休整一段时间之后,又撤回田家坝。不久,部队得到消息:房县军店有大股夜壶队集结,我们连夜急行军,经深河、过秦口,赶到军店一道山沟后,才发现消息有误,只有一个连的几十个残匪,对方一见我们的阵仗,一枪没放便投降了。
△ 魏远斌 讲述自己的故事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综合广播调频(FM)96.8兆赫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作者:
王茂卿,十堰市作协会员,圣湖文学社发起人,上庸镇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有20余万字文学作品发表于《工友》《武当风》等杂志。
朗读者: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