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村干部是乡村建设的带头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不仅仅影响整个干部队伍的形象,更关系乡村建设的成效。近年来,竹山县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把好“四关”,建立村“两委”干部选、育、管、用长效机制,着力打造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两委”干部队伍,不断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
把好“入口关”,夯实骨干队伍。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认真落实村级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和村“两委”成员县级联审机制,对资格条件不符、受到党纪重处分等对象,不得村列为级“两委”成员人选,坚决把政治上不可靠、品行上不服众的人挡在门外,换届以来全县共有16名因年龄学历不符、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问题人选被否决,从源头上杜绝了“问题人员”进入村级班子。注重把年纪轻、学历高、有群众基础、服务意识强的人员推选为村“两委”班子,换届以来,累计调整村干部119名,其中村党组织书记14名,全部具有中专、高中以上学历,平均年龄都在45岁以下。通过从优秀返乡人员中“请”、从致富带头人中“引”、从复员退伍军人中“选”等方式,充实村级后备干部力量,确保每个村至少储备2名后备干部,其中有1人在村工作,全县共储备后备干部506人,从2023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409万元用于发放在村工作后备干部工作补贴,确保村级组织后继有人。
把好“培养关”,加强教育培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科学设置培训内容,精准问需点单配课。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围绕乡村振兴、共同缔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安全生产、产业发展等工作,先后举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主任、村文书培训班和外训班7期,累计培训1500余人次,持续提升综合素质。对新当选的村(社区)“两委”副职干部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着重教方法、教业务,补齐业务知识欠缺和群众工作能力不足的短板弱项,17个乡镇先后举办培训55期,累计培训2500余人次,全县1263名新任村(社区)“两委”干部实现了全员培训。积极探索“互联网+干部教育”工作新路径,依托人民学习·智慧教室、竹山智慧党建云平台开展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发展、基层治理等培训,变线下集中培训为线上分散学习。累计组织人民学习·智慧教室专题讲座3期,培训村干部40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了村干部履职能力。为每一名新进村级班子工作不满1年人员选派帮带导师,乡镇党委下文明确帮带关系,提出帮带任务和工作要求,17个乡镇为257名新进村级“两委”班子人员选配帮带导师191名,确保帮出真本领,提高工作能力。
把好“管理关”,锤炼过硬作风。完善村干部值班、请销假、入户走访等制度,规定除按时上班外每天至少有1名村干部在村值班,确保群众有事随时找得到人,出现突发情况能够第一时间响应和处置。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员民主评议等制度,严肃党内组织生活。认真落实《关于加强对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管理监督的通知》,出台“负面清单22条”,明确不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及以上党纪处分、工作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等22种负面情形,为全县村(社区)干部划出红线,2021年来已对触犯负面清单的6名村级“两委”干部给予免职处理,且两年内不得重新进入村级“两委”任职,着力解决村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紧盯村务决策公开、村级财产管理、惠农政策落实进行全程监督。严格执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51个村(社区)进行任期审计。
把好“待遇关”,落实激励措施。制定《关于加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促进乡村治理的工作方案》,保障村干部基本报酬,其中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人员4万元/年、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分设的、村文书3.2万元/年、村副职干部2.8万元/年,后备干部待遇比照副职落实,同步落实村干部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补贴和正常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为村干部及后备干部购买人身意外险,组织开展健康体检,不断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实行村干部工作报酬与集体经济收益挂钩兑现机制,对当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且经营收益达到3万元的村,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乡镇党委审核、审批同意,每年可按不超过经营性收益的30%提取奖励资金,奖励给有突出贡献的村干部,经调研摸排,目前全县已有3个村按程序兑现到位,此举进一步激发了村干部抓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扎实开展从村(社区)干部中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工作,换届以来我县共从村(社区)“两委”干部中招录10名乡镇公务员,其中:主职2名、副职8名,进一步拓展村干部成长渠道,激发干事创业活力。推荐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符合条件的600余名村(社区)“两委”干部担任市、县、乡“两代表一委员”,持续增强获得感和成就感,实现以事业留人。(邱亮 张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