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竹山研究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竹山县文物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 2024-12-02 16:48 来源:竹山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曾静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竹山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禀赋,孕育了独特的文化资源,千年历史长河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这些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华夏子民的基因,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优秀文明资源。勇担历史的责任和使命,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严格落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不断推动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果。

场馆“免开”:畅通文化传承之路

县博物馆汇聚了竹山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遗存,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文博场馆,是向群众普及和传承本土历史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主要途径之一。2017年,我县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了竹山县博物馆新馆。自当年年底迁址新馆以来,县博物馆坚持对外免费开放服务节假日不休,常年免费对外开放参观两个展厅(一楼900平方米临时展厅,二楼1000平方米竹山县历史文化展厅),并尽量为团体参观来访预约提供免费讲解。2024年春节后,为进一步方便游客参观,县博物馆克服人员少的困难,在往年每天白天开放的基础上,延长每天开放时间,增加夜晚开放时段。一楼临时展厅先后布置“东风劲拂四十年”竹山县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摄影展、“盛世金秋美”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老年书画摄影作品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书画作品展、“镜头下的文化遗产”摄影展等十数个大型临时展览,加上二楼展厅的竹山县历史文物陈列展,年均接待来自县内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区的参观团体近100个、观众8万多人次。

不断提升免费开放水平,2022年启动了线上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网站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方便群众足不出户、随时随地都能网上参观博物馆,获取文物、博物馆基本知识和专业资讯,共享文化遗产资源。县博物馆先后被命名为县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十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

丰富多彩的文博活动,点燃了群众对文化遗产的了解热情,延伸了“免开”内涵。在历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以办文化遗产展板、发放宣传单、视频展播、抖音短视频,以及组织各部门、各乡镇干部职工到文保单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在向群众宣传、普及文物知识和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教育。

文物保护:留住文化传承之根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对发展的引领作用,把文物保护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坚持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有效推进文保工程。截至目前,县政府公布野外文物点名录258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高家花屋),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张振武故居、施洋烈士故居、文庙大成殿、上庸古建筑),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县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4562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18件,三级文物56件。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有条不紊。完成了1处国家级、4处省级、28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同时在网上公开发布了公告,让全社会知晓并遵照执行。针对辖区内多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然损毁严重问题,7年来,在省、市文物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累计争取各级专项资金近4000万元,对多个文保单位实施抢救保护维修。先后启动并完成了张振武故居维修保护工程、文庙大成殿保养维护工程、施洋烈士故居维修保护工程和消防工程、高家花屋修缮保护工程和消防工程、文峰塔修缮工程等多项文物保护工程。当前,正在实施上庸古建筑防雷工程、张振武故居消防工程。高家花屋安防工程、上庸古建筑安防工程目前已经得到省文旅厅支持批复立项。

探“根”溯“源”,延续千年历史之美。自2023年11月启动的竹山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对全县不可移动文物开展的一场全面梳理和再发现。经过半年第一阶段的准备工作,再经过三个月的战酷暑、顶烈日的连续奋战,于2024年8月底基本完成第二阶段的田野调查工作,共调查17个乡镇的276处文物点(其中复查258处、新发现18处),完成率100%,文物普查工作进度位于全市前列。目前正在按照“四普”工作方案,积极推进资料整理、图纸绘制、信息填报、数据复核等相关工作,为“四普”第三阶段依法认定、登记等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可移动文物保护成效显著。实施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针对14562件馆藏文物实际情况,按级别、质地、器物功能及器形大小等,全部收纳进量身定制的框架囊匣中进行更安全、更科学、更规范的保管。2019年1月开始实施馆藏金属文物修复工程,2020年底完成馆藏112件青铜器、铁器等金属文物的修复。

各级文保单位申报工作取得质的突破。其中,2019年,是竹山国家、省级文保单位申报工作的丰收年。这一年,竹坪乡高家花屋成功入选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施洋烈士故居也成功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重点单位。其中,高家花屋成功入选“国保”,标志着竹山实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零的突破,对竹山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活化利用:锻造文化传承之魂

文物与文旅产业密不可分。近年来,我县深入挖掘整理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的文物“活”起来。

改造提升,文物展陈特色鲜明。近年来,先后完成博物馆展览提升工程、施洋烈士故居展览提升工程、张振武故居展示利用工程等多项大中型展示利用工程。2020年,在省级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县博物馆对原有的竹山县历史文物陈列进行了改造提升,实现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全社会共享,一举跻身十堰市一流的县级博物馆。同年,实施施洋烈士故居展览提升工程,采用展板、雕塑、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了陈列布展,一举将该故居打造成了鄂西北一处重要的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23年5月,竹山县正式启动实施张振武故居展示利用工程,完成张振武生平事迹展陈工作。自2018年实施维修保护工程到2024年的展示利用工程竣工,从即将全部坍塌,到基本恢复原貌、展示利用,张振武故居实现了凤凰涅槃,成为故居类文保单位活化利用的样板,文旅融和的典范。目前,竹山另一省保单位——上庸古建筑的展示利用工程已立项,正在计划实施之中。

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通过广泛调查了解,基本摸清了全县革命文物保存现状:目前有革命烈士故居2处,革命烈士墓4处,革命旧址5处,革命烈士纪念馆3家。按照文物普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为革命文物建立了文物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支持擂鼓镇自筹近1000万元对擂鼓镇烟镇墩子村锣鼓洞战役牺牲的烈士墓进行了全面修缮,建成烈士陵园,并建成以纪念锣鼓洞战役为主题的革命英雄纪念馆,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典范。把抢救保护后的张振武故居、张振武墓、施洋烈士故居、许明清烈士墓、老庙烈士墓地、邬雅多烈士墓、官渡百里河中原突围绿池子会议旧址建成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党支部主题活动日活动阵地。许明清烈士纪念馆、施洋烈士故居、张振武故居先后被命名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施洋烈士故居并被评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

安全监管:守牢文化安全之门

护“体”传“魂”,守牢文化安全之门。编制了《竹山县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规划(2020—2035)》,并将其作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的指示精神和政策法规规定,县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竹山县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等多个政府文件,对县乡村相关部门和单位依法履行文物保护的职责做了进一步的要求。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年年层层签订文物安全保护责任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安全保障机制。严格落实文物保护“四有”(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和“一处一策”(每一处文物点有因地制宜的长效保护策略和工作机制),督促34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乡镇明确落实、挂牌公示了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和日常文物安全管理人。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了“四防”(防火、防抢、防盗、防破坏)的基本要求。做到将县文物保护相关工作“五纳入”(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年度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各级领导责任制)。重大项目建设听取文物保护部门意见,及时开展抢救性发掘保护。

聚焦法人违法、偷窃盗掘、火灾事故等风险,常态化开展文物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年均出动检查人员100余人次,督导相关责任单位立行立改各类文物安全隐患。同时,现场指导、督促重点文物保护责任单位,以及在建的文物保护工程施工工地,深挖细查安全问题隐患,强力督导落实切实管用的整改措施,确保文物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整治消灭在萌芽状态。

继往开来:奋发文化传承之力

每一座古建筑,都是一段历史;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一段尘封往事。将它们保护好,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这是我县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工作交出的一份亮眼答卷。多年来,一代代文物工作者以永不停歇的脚步,推动竹山千年文明的历史长卷,融汇于文化兴县的壮阔征途。

站上新起点,在竹山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竹山文物工作者将继续肩负光荣与梦想,意气风发、昂首前行,为继续推动文旅强县贡献力量。(未央)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