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竹山
听竹山故事
我们为您分享一个故事
留一段记忆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
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
春联
作者:邱亮
新春佳节,喜气洋洋,家家户户沉浸在备年货的欢声笑语中,洋溢着过大年的喜庆氛围。春联,这一传统习俗,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这不仅是对来年丰收的期盼,更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象征着中国百姓一年一度的民族文化盛宴。
火红的春联映照着家门,预示着新春的到来。春联上的方块字,传递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老密码,承载着华夏儿女真挚的祝福与愿景。在农村,贴春联成为一件大事,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大年三十的团年饭。
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街头巷尾,家家户户门上贴上了鲜亮的对联,那红火的色彩仿佛新春的使者,宣告着喜庆的节日的到来。小区门口挂起的红灯笼,映照着行人欢快的脚步,照亮了回家的路。
2025年1月11日,十多位本土书法家在临时搭建的书法桌前挥洒笔墨,手中的毛笔如同刻刀,在红纸上舞动生姿,书写着各式各样的春联。字体遒劲有力,如云似龙,寓意美好。一幅幅充满祝福的春联在瞬间完成,字迹隽秀挺拔、飘逸活泼,每一笔每一划都洋溢着浓浓的祝福。现场共送出600多副春联和100多个“福”字,将党和政府的新春祝福传递到千家万户。
“迎春共筑兴邦梦,接福同浇康阜花。”在书法爱好者的挥毫泼墨和志愿者的忙碌中,一副副满载祝福的春联跃然纸上。在这充满年味的活动现场,一支毛笔,一方硕盘,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厚重。书法爱好者们挥毫泼墨,笔走龙蛇,那红纸上的方块字,仿佛是古老而全新的信息密码,传递着华夏儿女美好而朴素的祝福与期望。志愿者们研墨、压纸、晾字,眼明手快,忙前忙后,现场翰墨飘香,暖意融融,洋溢着浓厚的年味。
近年来,书画协会的老师们深入研究楹联技巧,探讨书法章法。在重大节庆日,他们通过布展推介楹联佳作,尤其在春节前夕,与社区携手举办“迎新春·送春联”活动,用亲手书写的春联,将浓厚的年味和祝福送给邻里。
这小小的一副春联,饱含着真诚的祝福,洋溢着浓浓的喜气,传递着温馨的邻里情,寄托着人们对新春的憧憬,更有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向往。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每到年关,街面上便多了许多地摊,摊主们将各种印刷好的春联摊在地上,用砖头瓦片压在上面,再配上一些“福”字,大年越近,生意越是火爆。这些摊头本身,便是一种新年渐近的信号,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
“过大年,贴春联。”这一传统习俗,无论贫富贵贱,无论深宅大院还是陋室茅屋,家家户户门上都会贴上春联,院内挂上“福”字,这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习俗。写春联、贴春联不仅是过年的标志,更是民间最具仪式感的信仰和习俗。贴上春联,就意味着红红火火的新年即将到来。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记录着时代的变迁,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当年关将至,街头巷尾的春联摊位络绎不绝,预示着新年的脚步渐近。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综合广播调频(FM)96.8兆赫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作者:
邱亮,现就职于竹山县精神卫生中心。
朗读者:
储成群,武昌理工学院学生,竹山县融媒体中心实习生。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
